一、项目背景 黄山区地处黄山北麓,是华东"四名"(上海名城、杭州名湖、苏州名园、黄山名山)国际旅游线的重要一极,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集散地和休闲度假中心。是集名山、胜水、茂林、幽谷、奇洞、飞瀑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区,每年游客量达150多万人次。仙源镇距离黄山区城区6公里,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历史古迹纵多,生态良好,旅游资源丰富;仙源镇也是一个农业大镇,是黄山区蔬菜花卉主产区。 随着全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不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模式,而更加提倡参与性和体验性,因此产生了很多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旅游园区。观光农业就是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开发规划出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促进旅游农业发展的模式。仙源镇龙山千亩蔬菜基地位于103省道边,拥有500亩钢管大棚蔬菜基地、50亩花卉苗木基地和30亩大棚葡萄园,非常适合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并以此为契机发展现代农业项目,不仅有利于做大做强黄山区的生态旅游项目,也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丰富黄山区旅游项目的需要。黄山区的旅游项目多以自然风光为主,很少有参与体验性项目,特别是农业体验性项目没有。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游客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增加了黄山区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的内涵。 2、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的需求。休闲观光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3、是建设现代化蔬菜基地的需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设施装备的集成应用、提升集成配套生产技术水平、示范辐射联动,达到一流的生产水平、一流的产品质量、一流的生产效益,使龙山蔬菜基地成为我区高效生态农业的核心区。通过展示农业成果、普及农业知识、弘扬农耕文化、传播农业文明,成为我区教育实践的科普区。 4、是仙源镇旅游兴镇的需要。"旅游兴镇"是仙源镇党委、政府的战略决策。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开发高质量的体验性、参与性、多样性现代农业旅游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产品和独特性卖点,推动全镇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项目区的现有基础条件 1、龙山千亩蔬菜基地地位于103省道旁,麻川河沿岸,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生态优美。 2、基地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现水、电、机耕路、生产用房基本配套;大棚设施齐全,拥有550多亩钢管大棚设施和5亩连栋温室。 3、基地现有蔬菜、花卉、苗木、果木等产业,品种较为丰富,一年四季产品不断,可满足游客周年观光、体验生活的需要。 4、基地从09年开始摸索发展农业旅游模式,近二年到基地采摘或体验农业生产的游客约有2000多人,且多为铜陵、芜湖等外地游客。 四、项目建设内容 主要是在龙山千亩蔬菜基地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个集生产、示范、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集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科学管理示范运作、观光了解农业生产,互动参与农事劳作、农产品采摘、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基地的布局: 1、以连栋温室为核心的新奇特生产区:主要生产新奇特蔬菜; 2、以葡萄园为核心果蔬采摘区:主要体验采摘樱桃番茄、葡萄为主; 3、花卉区:以观赏花卉为主。 4、生产区:以钢管大棚为主的蔬菜生产区。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完善。按照现代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旅游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地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2、引进新的园艺设施装备。改造连栋温室,新增加温、通风设备,基地配套全部喷、滴灌设备。 3、科普文化长廊建设:沿主干道建设拱型科普文化长廊,制作相关的农业知识及黄山区和仙源镇的文化历史知识展板。沿途建设一些石椅、石桌。 4、农产品销售店。主要以销售本基地生产的蔬菜花卉水果为主,兼营其他旅游商品。 5、附属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大门、停车场、厕所、管理房、休息亭等建设。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项目投资估算 1、基础设施建设:30万元; 2、园艺设施装备:20万元; 3、科普文化长廊建设:30万元; 4、农产品销售店:20万元; 5、附属设施建设:30万元; 1-5项合计共130万元; (二)资金筹措 镇、村自筹80万元,申请贵单位资金扶持50万元。 六、效益分析 1、黄山区每年平均接待游客150万人次以上,保守估计园区每年将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每人在园区消费50元计算(包括特色产品和休闲娱乐),一年旅游收入将达到500万元。 2、园区通过农业产业化升级,重点发展精品农业,农产花卉、水果、蔬菜品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000万。 3、项目实施后,将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企业,树立黄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展特色生态观光旅游,带动乡村旅游业,完善黄山旅游产业链,提高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当地财政税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