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注于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心理工作者,我总会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大量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的孩子年龄段很广,涵盖的生活元素众多,而且往往都是提问者正在经历的养育难题: "让孩子上国际幼儿园好,还是上公立幼儿园好?" "我该不该给孩子报课外班?我觉得我家两岁的女儿很有音乐天赋!" "家里老人说方言,把孩子的普通话‘带跑了,有什么办法?" …… 这些问题具体而急迫,但并不太好解决。一方面,各家有各家的情况,哪怕是同一个问题,也未必有普适的答案。另一方面,很多家长现在深陷于一个迷局之中而不自知:他们渴求一种养孩子的正确方法,却不知道自己養孩子的正确方向。如果连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到底想要达到什么目的都不知道,恐怕这样的父母的确很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毕竟,有了一个目的地,才能前行,而不至于徘徊不前。 所以,我总是会反问一些家长:"您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情况下,被问到的人先是会明显地一愣,然后有几种常见的反应。一类家长会直接质疑我的问题,还有一类家长会给出一个很具体的解决当下困扰的目标,常见的是:"学习好""听话""有上进心"。 我非常能够理解家长们的类似反应。养孩子的糟心事儿太多,家长们很容易把视角局限在"战术"上,而没有更多地考虑"战略"上的问题。我建议家长们静下心来想想,养个孩子毕竟不是为了解闷儿。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在我看来,我们养孩子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能力离开我们,之后还能过上好日子,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充分地信任他。 不管是"身体棒""学习好""有出息""会才艺""懂礼貌",还是各种我们希望孩子具备的优良表现,究其根本,我们想让孩子拥有的,是一套"独立资本",即在他脱离父母后仍能安身立命的能力储备。这才应当是我们培养孩子的根本大方向。 "独立资本"涵盖很多东西:身体状况、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等等。其中有三点我尤为关注,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心理上的独立资本,即家庭支持、社交优势以及个体心理素养。 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触了大量家长、孩子和老师,也发现了一些近年来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万幸,心理学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大量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对科学的答案,而在这本书中,我将把严谨的科学与育儿过程中常见的"闹心"场景结合起来,对"独立资本"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家长了解: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培养一个在未来能优雅地离我们而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