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必学经典,课堂学习,必须跟诊,虽然学习者皆知,但能做到者缺少,种种借口便是学习或跟诊之欺墙,自欺欺人者不乏其人。 以下病案就是我在跟诊师父杨兆林所见所闻,亲身经历,便是最好的学习。 一失眠患者、刘某、女,30岁,失眠一年余,在多处治疗不见好转,非常痛苦,但毫无办法。一天陪同朋友前来我师杨兆林处看病,随口问起自己有疑难杂症是否能治?师父问是何病?患者说,我患者失眠一年多,中西医用遍,久治不癒,不知老师是否可知?师父四诊后知以下症状:失眠,乏力,怕冷,无汗,口无味,饮食正常,喜热饮,月经后期,血块色黑,手脚冷,大便一天2-3次,舌淡苔白润,脉沉无力。 又经询问患者以前治疗情况,曾按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多种办法治疗,所用处方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黄连阿胶汤等,都不见有任何疗效。 以下是师徒交流: 老师询问跟诊学生,问此患者为何病机,如何处方? 跟诊学生回答:我们想到的处方,人家都用过了,现在不知道该如何处方了? 老师说:你是如何辨证的?此失眠病机是什么?首辨寒热,此患者是寒还是热? 大家异口同声说是"寒" 老师问:那上面处方有治疗"寒"的吗? 学生回答:没有 问:既然判断出寒证,为何还要考虑以上处方? 答:习惯了,一说失眠,不由自主就会考虑这些处方。 老师说:在师承课上,对失眠已经全面讲过,只要是病,就要分寒热虚实,而不是想当然的处方,一定要依据四诊,详细辨证,确定病机,选好处方,斟酌加减。 此患者,主证是失眠,但伴随症状是少阴证(怕冷,四肢厥逆,脉沉。)因寒所致,茯苓四逆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减即可,万不可再重复前人老路,否则还是无效! 茯苓15g,炮附子10g,干姜10g,党参10g,龙眼肉2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麻黄5g,炙甘草10g 十付水煎服,麻黄先煎去上沫,再下诸药。患者服后失眠明显好转,比以前能多睡三个小时了,十分高兴,但因患者要外出工作,又按原方带20付中药巩固。后又介绍其他患者来治疗失眠,方知她所带药物服后失眠已经痊愈。 后老师说,治疗不但要治疗眼前,更要兼顾以后,防止避免反复发作。因患者患病较久,病因祛除也需要时间,疗程管理便显得很重要。 此案可知,跟诊的重要性,也验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是多么重要,我们不但要学习课堂理论知识,跟要及时跟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要拘泥于常规思考,要纯中医思维,抛弃固定思维模式,方可以熟练临证,才不失偏颇。 作者简介 张艳利,王平全,均为杨兆林先生师承弟子,系统学习经方,进步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