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课改,教育的发展需要课改。面对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施教,难以适应学生的变化。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手段和设施都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方法,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同时,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各种版本的教材几乎每年都会修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的高质量。 教育教学怎么改,是困扰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的难题。实际上,课改就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地修改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活力。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执教《人生的境界》时,会根据上课的地点和参加的学生调整内容。随时根据课堂的教学状态进行调整,这就是最有效的课改。真正的课改就是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变与不变,并不是一定要创造出全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课改有一些不太和谐的现象。一些地区要求所有的教师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不分学科,不分学生,而且要求每课必用。还有一些地区,让教师几年就要创新一个教学模式,每学期都要举办不同层次的研讨活动,并把开展活动的情况列入考核内容。还有地方统一规定讲授方法、讲授时间、课堂作业和问题等。表面上,课改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却不得而知。 课改是教师自己修正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种默默无闻的自觉行为。把本应默默无闻的事通过行政手段搞得轰轰烈烈,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是教育功利化的一种表现。在这种形式下,有些老师被迫搞两面派,上面领导来听课、搞教研活动用一套,平时上课又是另一套。用行政推动课改已经显示出较大的负面效应。要让课改有实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去掉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课改回归初衷;第二,要改变评价标准,课改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靠热闹来获取成果,应去掉行政推动的考订内容;第三,要不断改变老师的教育理念,让课改成为老师的自觉行为。 老师有了课改的动力和激情,才能根据实际情况上好每一堂课,努力让课堂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只有将课改融入平时的课堂教学,才能迎来真正的课改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