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留守儿童玩游戏花光家里8万元,湖南9岁娃偷花奶奶5万元充点卡……近年来,这类新闻经常见诸报端。媒体报道多将留守儿童沉溺游戏归结于自制力差、家庭和社区管教不严以及游戏公司的"罪恶"。在越来越多的关注下,沉溺游戏背后,留守儿童自身究竟有怎样的困惑? 分析报道中的典型案例,笔者认为,留守儿童沉溺手机游戏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缺乏娱乐活动和设施,孩子没有童年玩伴。农村没有公园可逛,没有儿童乐园可玩,甚至连滑梯、跷跷板都没有,只有小广场上聊天的老人。同村的同龄人本来就少,一到假期有的还被接进城里,有的孩子甚至连一个一起聊天的小伙伴都没有。没有好玩的地方,没有同玩的伙伴,这些孩子自然就会从手机游戏中寻找乐趣。 二是父母陪伴的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生计,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或几年才回家一趟,孩子只好由家中年迈的老人代为抚养。有些老人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孩子缺少亲情,缺少父母之爱,再加之缺少可以交流的童年玩伴,孩子只好在手机游戏中寻找感情寄托。 三是受同学影响。孩子大多都有好奇心和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的同学也有部分是留守儿童,若其中一个人从游戏中找到了乐趣,大多数孩子则会争相效仿。 四是缺乏社交能力,自我认同度低。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生活在缺乏亲情、缺少交流的孤独环境中,基本的交际能力得不到锻炼,合群程度较低。升入小学或中学后,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学或朋友,导致视野狭窄,学业成绩下滑,自我认同感降低,对学习失去信心,只能在手机游戏中打发时光。 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面对诱惑,成人尚且难以抵挡,更何况不谙世事的孩子。家庭和社区是应该严格管教孩子,但对留守儿童而言,并不具备这一条件。游戏公司开发游戏的目的是调节孩子的课余生活,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为什么单单是留守儿童沉溺其中?治理留守儿童沉溺电子游戏,不能简单地从外部找原因,而是要深入孩子的内心,对症下药,根治孩子的心病。 首先,社会要关注留守儿童,满足孩子的爱玩之心。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农村娱乐设施建设,按农村人口比例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儿童乐园。也可利用当地自然环境优势,建设一批有利于儿童玩耍的农家乐园、水上乐园等。 社区或村委会要有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工作,利用节假日招募一批关心儿童成长的志愿者,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爸爸"或"临时妈妈",定期组织孩子到城镇公园、儿童乐园或农家乐园游玩。让孩子们有地方玩,并且有充足的时间玩,满足孩子的爱玩之心,转移他们玩电子游戏的注意力。 其次,父母要尽量多陪伴孩子。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是父母应尽的法律责任。父母不能对孩子不管不问,把养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上一代人身上。如果可能的话,父母要留下一个人陪伴在孩子身边,另一方至少每隔一个月回一次家,每周要与孩子进行视频通话,让孩子时时感觉到父母就在身边。 社区或村委会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让农村父母学习育儿知识,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做到科学育儿。同时,为了解决孩子的陪伴难题,地方政府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大力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就业或创业。 再次,农村学校要改进教育和管理方式,满足留守儿童的求知欲。留守儿童沉溺游戏,与学业成绩不佳、自我认同感缺失等有极大关系。其实,留守儿童并非智力差,有些孩子相当聪明,如果能做到学习专注,有目标、有思考、有恒心,就不会沉迷于电子游戏。因此,农村幼儿园和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习动力。 同时,农村幼儿园和学校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摸清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情况,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定期进行心理辅导,排除他们内心的困惑;学校要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利用节假日将留守儿童组织起来,指导他们读书、写作、完成作业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一系列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充实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