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禀赋效应为何我们总是会被亏本的资产套牢


  01
  1990年,有两位经济学家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把参与者分成A、B两组。   给A组每人一个杯子,告诉他们,这个杯子归你们所有了,你们可以选择把它带回家,也可以待会把杯子卖掉;同时,给B组一笔钱,并告诉他们,你们可以把钱带走,也可以用这笔钱去购买A组的杯子。   实验的结果是,A组里面愿意卖出杯子的人,给出的定价中位数是5.79美元;而B组里面愿意购买杯子的人,给出的定价中位数是2.25美元。   两组人给出的心理价格预期相差了3.5美元,也就是说,拥有杯子的人认为杯子更值钱,拥有钱的人则认为杯子不值钱。但杯子是同一种杯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案是禀赋效应。这是经济学中的概念,它根源于一种人性本能: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禀赋效应非常常见。   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位长辈,手里有一套房子,挂出去一年多了也没卖出去,主要原因就是她把房屋的价格定得太高了。   她拥有房子,因此觉得房子更值钱,看到的都是这套房子的各种优点:南北通透、楼层适中、公摊面积小。而潜在买家们拥有钱,因此觉得这套房子没那么值钱,看到的都是各种缺点:装修成本高、没有电梯、小区绿化少。   仔细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些优缺点基本是同一个事情的两面,如果能懂得禀赋效应,也就能够更理性地对房屋的优缺点做出评判,更准确地把握买方的心态,从而更快地达成卖房的目标。这就是经济学对普通人的帮助。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都是不理性的,经常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比如死活不肯让价,增加了房屋的空置期;再比如卖掉那些賺了钱的股票,反而将亏钱的股票攥在手里……   想要纠正这些行为,必须要懂点儿经济学。 02   普通人学习经济学,一个重要的收获是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各种行为,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还是拿卖房子来举例。   我的那位长辈,房子是3年前买的,可3年过去了,该地区的房价却没怎么涨,180万元买的,现在行情还是180万元左右。这也是她标价过高的原因之一。   180万元买的房子,绝对不接受以180万元的价格卖出,因为算上3年来的通货膨胀,就等于亏了——这种对损失高度敏感的心理,就叫"损失厌恶"。   有人会说,挂了一年还没卖出去,可房子还是自己的,也不算亏吧?其实还是亏了,早点把房子卖了,拿着房款去投资沪深300基金,去年大概能获得30%的收益;就算存银行理财,也能获得约5%的收益——这种潜在赚钱机会的损失,就是"机会成本"的损失。   没早点卖出去,发现自己的财富在通货膨胀中缩水了,还损失了机会成本,然后更不舍得降价了,甚至还想涨价,想把所有的损失一把赚回来,这是很多卖家的共同心态。   但买家可不管这些。所以这种涨价多半只会带来更多的机会成本损失——这种已经产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而改变的成本,就是"沉没成本"。   可以看到,仅仅是卖房一件事,就包含好几个经济学概念。我们只有彻底理解这些概念,才能理解自己一些本能行为的逻辑根源,从而知道如何纠正。
网站目录投稿:如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