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国意识是大国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性内容,是国际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极易受到国家历史、文化、自然属性等相关因素影响。大国意识在国际关系发展当中不仅仅是一种国家互动的表现,同时也是对一个国家身份的象征,是对大国享有的特殊责任与特殊权利的认可。现阶段,如何在国际体系快速转型与发展的今天,提高我国的国际综合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首要课题,并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就国际关系中的大国意识及其表现途径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际关系;大国意识;表现途径;特殊责任;特殊权利 近年来,在国际体系转型的发展背景下,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并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作用愈发突出。同时,在国际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如何有效处理大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加强国际社会互动,制衡国际权利,已经成为当前霸权国家与新兴大国都必须要郑重审视的内容。因此,在国际环境背景下,中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国际作用,树立大国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际关系中的"大国意识" 大国意识是指一个政治、文化以及领土发展较为先进的国家实体,是对国家所属境况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从心里学方面来讲,意识是一种已知晓的社会状态,是人们真实的心理反应,主要形成于社会实践当中,通过信息传递的方式,给主体提供更多的消息与资源,以确保其能够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由此可见,国际关系中的"大国意识"主要是指大国对于自身行为、地位、权利的认识,其从本质上属于大国在国家社会中的自我意识,即对自身在国际关系中的实况了解,其主要包括了自我评价、国家气质、自我感知、自我意志力、责任感以及优越感等等。大国意识是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国际互动形成的自我社会地位认知与自我地位认识,是国家精神气质的复合体,从表达形式上来看,自我意识具有明显的社会互动特征,主要是通过主体的社会行为与言谈举止表达其存在的意义,并最终实现自我强化。 同时,要想进一步研究大国意识,就需要对国际关系中学科意义上的"大国"理念做出辨析。"大国"在国际社会中,不单单是对一个国家物质权利的简要概述,同时它也象征着国家行为、国家状况与国家权势的互动关系,更代表着国家在国际关系体系中所被其他国家认同与接受的程度。国际社会学派第一代领军人物马丁·怀特认为,虽然无法从科学层面上来界定大国定义,但是"大国"存在的本身意义至少能够说明国家与国际体系之间存在着的利益关系。还有的研究专家认为,大国通常是由利益、实力、文化、被承认的国际权利、被赋予的国际责任以特殊身份所共同构成。因此,在国际关系中,大国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互动意义,不仅能够帮助大国认清自身的国际地位,还能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国际互动的良性发展。 二、大国意识的成长机制 1.国家的自然属性 国家的自然属性主要了包括国家的自然禀赋、地理面貌以及地缘位置等相关内容,它不能能够赋予一个国家的外交权利,掌握外交方向,还能养成良好的大国意识,推动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19世纪,法国外交家朱尔·康邦针对国家自然属性问题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能够决定它的外交政策,同时地缘政治也是国家外交政策与世界政治研究的主要出发点。"在大国意识形成过程中,首先应对客观环境进行准确解读,从而形成对国际社会与国際地位的特殊性理解。比如,法兰西民族以向海外殖民地扩展为其的主要政治志向,但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与地缘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雄心与忧患的双重纠结。相对而言,中国的大国意识与传统农耕文明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大一统"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 2.国家的历史经验积累与民族文化沉淀 在一个国家形成大国意识的过程中,其形成的文化积淀与积累的历史经验具有同样影响。从心理学上来讲,个体通过分析与观察自身的活动成果,能够对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起到重要作用,这也充分说明了个体的过往活动与行为经验具有紧密关联。从集体心理上来讲,民族的外交实践、自我认知与重大历史事件均与大国意识有关,它们对于民族与国家而言,不仅具有较强的趋向性与价值性的影响,还能在国家外交实践中有效弥补国家物质能力的不足,进而推动大国意识的逐渐成长。比如,英法两国在战后的大国意识形成均带有着强烈的戴高乐主义,这也与两国创造出辉煌成就存在着紧密联系。 一个国家的文化塑造对大国意识的形成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从文化层面来讲,在人类活动过程中,文化能够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创造来促进意识的形成。同时,文化是个体特性的产物,并伴有先天评判的功能,以塑造出民族种群的特殊情结与优越感,进而促进大国意识的有效形成。比如,美国在长久发展过程中,秉承着基督教的文化与传统,具有根深蒂固的"救世主精神",它不仅带有着强烈的道德评判功能,还为世界教化的战略部署与文化干涉带来合法性依据。 3.国家的物质力量增长 在大国意识形成过程中,国家短时期内的物质力量增长,有助于提高国家的对外行为能力,进而实现大国意识的造就与发展。究其根本,"大国意识"的形成是国际关系互动的精神性因素,具有特殊性质的国家行为含义,同时也是对国家物质力量增长的重新定义。因此,国家物质力量的增长,一方面能够直接影响着大国的国际外交心态,比如布洛克斯·亚当斯曾向世界地宣称,基于美国工业水平与领土扩张能力的不断增强,在不久的将来美国必将接替英国,承担国际大国的特殊责任;另一方面,国家物质的增长还能进一步塑造出大国的外在形象,加剧对自身大国意识的刺激,进而形成良好的大国意识成长机制。例如,在英国大国意识的成长过程中,其内在的大国意识在对提升与维护本国物质利益中得到不断生长。俄罗斯具有较强的民族使命感与荣誉感,这与其能够实现不断扩张与领土占领具有紧密联系。 4.国际体系的变迁 国际体系的变迁对大国意识的塑造与形成具有社会性的互动含义。从国际关系层面来看,国际体系的变化、组织结构的变迁以及行为方式的转变,均是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表现形式。首先,国际体系性质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大国身份的理解,比如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从根本上已经否定了民族或国家对中世纪教权政治的衣服,进而大国自主意识得到有效烘托。其次,国际体系中权利分配的变化,对国家的综合能力、外交权益以及行为意识进行了重新的识别,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新兴国家对冲击大国地位的尝试心理,进而为其提供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再次,国际体系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不仅能够对大国意识的形成带来较强的影响,还能推动国际关系的更好发展,以实现世界各国的良好互动。比如,战后的德法关系从以往的对抗关系逐渐转变为合作关系,因而德法两国的大国意识也更具国际责任感与和平性。此外,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公共产品供需环境的变化有效弥补了国际权利结构框架的不足,同时也为大国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外在条件。 三、国际关系中大国意识的表现途径 1.国际关系中的特诉权诉求 ⑴特殊权利增长、应用以及收益的诉求。在国际关系中,权利是大国身份、地位的象征与基础,因而要想进一步实现大国意识的具体分析,首先应从国家权利展开探究。在国际社会中,由于大国具有一定的物质优势,并具有能够强制他国、重建体系的综合能力,因而被赋予较为特殊的利益与责任,进而实现大国对其身份的认同。 ⑵国际制度构建与获益的意愿。在国际关系中,大国的制度塑造与获益过程中较普通国家具有较强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能够扩大国家的额外获益,还能进一步强化大国的发展意愿,进而形成良好的大国意识。 ⑶大国声望的诉求。在国际关系中,大国意识通常体现于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前者主要反映了大国在发展过程中对声望的诉求。比如,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方面来讲,尊重对于个体来讲也是重要的诉求因素,比如荣誉、成就感、责任感、尊严等内容的"大国声望"。 2.国际关系中的特殊责任观念 ⑴大国对国际秩序塑造的责任意识。在国际关系发展中,大国对于国际秩序的深渊塑造更加关注。首先,在国际体系中,大国通常以捍卫秩序的方式来彰显自身的特殊地位,体现大国的道德关怀。其次,新兴国家往往背负着"挑战者"的国际身份,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新秩序的缔造者,需要肩负起特殊的责任观念。 ⑵大国对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意识。在国际发展过程中,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意愿是衡量大国意识的主要标准。近年来,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大国的公共产品供给意识不仅能够满足全球的治理化需求,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大国供给者身份的合法性,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有效建立。 ⑶大国对自身权利限制的责任意识。在国际体系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进一步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适应国际政治的变化性与复杂性,大国不断突破自身的权利限制,增强与国际其他国家相互合作的意识观念。比如,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能够长期保持着权利主动的姿态,主要是由于这种权利克制能够为其他国家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增加周边国家的好感,进而为后续的长期合作提供有力的外在條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国是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双向发展的必然产物,并就国际发展史来看,随着国际经济与政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国意识在国际社会发展中的功能性作用愈发突出。同时,在国际体系加速转型与变革的今天,如何有效培养大国的服务观念与责任意识,更好地推动大国的良性成长,实现国际互动关系中的良性互动,对于新兴大国来讲至关重要。近几十年来,中国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获得世界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应深切关注与培养国际关系中的大国权利意识与大国责任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主义"精神是我国成为国际发展大国、端正大国意识的宝贵资源,更是养成大国精神气质的重要支撑,以确保能够做出科学、准确的国际判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国际责任与国际权益的不断增大,应谨慎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潜在矛盾,避免大国权益意识与国际规章制度之间的冲突,积极参与国际治理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合理部署国际战略与外交资源,进而最终实现国际社会与国家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少军.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途径与范式[J]. 欧洲研究, 2008(1):113-124. [2]王振华. 论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剖析[J]. 欧洲研究, 1990(1):1-7. [3]赵毅. 试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3):15-18. [4]张惠玲, 张陟遥. 论国际关系的意识形态背景[J]. 重庆社会科学, 2006(11):5-7. [5]陈钢. 试论国际关系中的国家意识形态[J]. 青海师专学报, 1999(3):55-58. [6]田新文, 杨永华. 论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7(4):20-23. [7]潘维, 肖木. 论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J]. 世界经济与政治, 1987(5):34-40. [8]王翔宇, 刘世强. 国际关系中的大国意识及其表现途径[J]. 国际观察, 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