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这魔幻的一年过去了,总的来说,股民赚钱少、基民赚翻了。这得益于机构聚焦行业头部,从而抱团取暖获得整体性业绩,也就是大家戏称的"股灾式上涨":大部分股票下跌,行业龙头"各种茅"备受资金青睐。2021年这种势头会延续吗?我们从年初以来机构资金南下(大陆资金投资香港市场)和北上(资金从香港进入大陆)的分歧可见一斑。 年初以來,有几个现象值得注意:公募基金首发规模创造2000亿元的纪录(比例认购低至6%),北上资金放缓,而南下资金持续攀升。南下资金日净流入超过200亿元,累计两周流入已经接近2000亿元。与之相反,北上资金则持续萎缩,1月22日呈现出净流入为负数。机构资金南渡北归,显示出当前市场的一些迹象。 首先,A股抱团的策略已经有所松动,净卖出的为白酒等;而有趣的是,南下资金跑到港股那去抱团腾讯、中国移动,等等。说明机构抱团的策略继续延续,只不过是在港股市场。确实,有很多基金经理已经意识到,继续抱团A股,既不能延续去年的可喜业绩,也存在一哄而散的短期下跌可能。与其如此,不如早一步减少头寸,去购买估值比较便宜的港股。这种态势,会形成新发基金策略的分化。不过考虑到新发基金的规模比较大,建仓期也不会太快,所以策略分化的效果是缓慢的。但是必须注意这个趋势,如果延续去年抱"各种茅",今年的业绩会注定比较平庸。 其次,港股有机会,但港股波动性较A股大,而且港股是向各国投资者开放的。有券商说,南下资金谋求"定价权",这个就较为可笑了。定价要根据估值和成长性来看,目前南下资金在港股占比不超过8%,就算继续加速流入,也就在10%水平,谋求定价权这个说法并不成立。毕竟这部分资金是短期效果资金,与境外做了几十年的各种基金相比,还是稚嫩了些。争取的所谓定价权,不过是抱团取暖策略自己炒高而已,一旦后续资金跟不上或者遇上赎回,多头抢夺式的"主动"定价权就变成空头逃跑式的"被动"定价权。这种故事在2008年的QDII出海就出现过,当时高调募集的某QDII基金一年时间就跌到三毛二。但机构也确实没有办法,研究员不足、港股交易模式有差异,只好继续抱团。这一点,外国机构投资者看在眼里,也一定高兴在心里。 回到A股,由于去年业绩斐然,新发基金规模屡创新高,市场的热度还会维持一个季度到两个季度,这期间策略会先逐步分化,然后业绩分化程度加剧,之后不耐心的投资人和拿到一些收益的投资人开始有点动摇,到了年中会引发一种不安的情绪。宏观上,如果疫苗有效,全球除中国外的货币宽松政策会开始收紧,权益类资产的投资热度会有所降低,指数上升就开始乏力了;如果疫苗无效,疫情反复,这也不是什么好事。疫苗有效没效,股市终归要看不同赛道上的企业表现。从整体趋势来看,光伏、宅经济、游戏、新能源、云计算、工业大麻仍然有好企业可以继续发掘,而白酒就没有太大的投资价值,只剩下博弈层面的机会了。 在疫情的笼罩下,2021年股市将继续魔幻,不过这次不是基金一同嗨起,而是出现严重分化甚至极化的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