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文章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一)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二)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三)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四)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五)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六)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七)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第八)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九)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十)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十一)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十二) 作者:李超 木郁泄之。 越鞠丸 (木郁因于寒,宜柴桂姜汤;因于湿,宜茵陈蒿汤;因于情志,宜逍遥散。木郁则气血饮食皆病,则宜越鞠丸。愚临证多以越鞠丸合用柴胡剂等。 参看医案: 木郁胃困 黑山栀 神曲 茯苓 大麦芽 青皮 橘红) 此劳伤营卫,寒热时作,心悸胸痛,怕其失血。 小建中汤加芍加牡蛎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叶氏于小建中汤中再加白芍、牡蛎,增其酸敛,助其咸软镇涩,则肝风攻冲作乱减。) 温邪咳嗽。 薄荷 连轺 花粉 桔梗生草 酒客挟湿发热,疹未宣达,湿温内郁,蒸黄脘痹。法宜和之。 茵陈 广白 豆卷 桔梗生草 (化湿和中兼以解表。大豆黄卷似是方中君药,功善清热,除湿,解表,用于暑湿发热,麻疹不透,胸闷不舒,骨节疼痛,水肿胀满等茵陈、茯苓皮、大腹皮等皆是化湿之品。) 久利盗汗,恶心形凛,肌发红点如瘾,虚中挟邪耳。 谷芽 木瓜 半夏曲 荷叶蒂 (虚中夹邪,正中其要,用药以和胃化湿为主,无补虚之品,亦无祛邪之药,不解其理。夫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尚有利尿通阳解表之理,而本案功善化湿,似亦可通阳,但予案中虚劳则无益。) 动怒阳升血发。 生地 山漆汁川石斛 茯神豆皮 花蕊石 (当是咯血之治,花蕊石降气止血,兼补阴敛阳,养肝息风治疗。) 脉弦滑,痰饮内阻,左肢麻木,疟后致此。由伏湿未净,升降之机失司,是以酿为浊邪耳。 生于朮 橘红 白蒺藜枳实 茯苓 (参照医案:脉弦涩,肢麻痰多,阴血颇亏,虽有痰阻,以末治之。 枸杞子 浙江黄菊 茯神 白蒺藜 橹豆净衣 桑叶 两案皆是肢体偏麻,前案邪实为主,故治疗以行气化痰祛实为主,而后案则以正虚为主,故治疗暂以扶正为主,兼以补虚。) 肺脾气失肃降之司,食下呕逆,吐出瘀浊,气宣血自和。 枇杷叶 紫菀须 降香汁白桔梗 (吐血之治,降胃为主。枇杷叶、苏子、降香、枳壳功善下行,自是无疑。桔梗之用,愚意清热降气为主,非是载药上行之功,以桔梗甘草汤治疗咽痛、加味桔梗汤治疗吐血证之。) 喜饮热酒,胃络积热血瘀,中脘痹痛,谷食渐减,脉来弦涩。年已望五,最虑营枯气结,他日有关格之患。 半夏延胡酒法丸 (酒客多湿热,故不喜甘,湿热中阻,不通则痛,年近五旬,阴阳俱衰而酒热内存,故英枯而气结。虽不知半夏延胡酒法丸为何物,但以半夏、延胡命名,则知方善运化能复中焦之功,结合病症,揣测方中亦有清热化湿活血之品。) 脾弱少运,食下 焦术 广木香人参 砂仁壳 (茯苓饮变化,加砂仁、木香,减枳壳、生姜而成。) 形寒咳嗽,脉小。 杏仁 桂枝 炙草 花粉大枣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而成,方含天花粉,揣测除形寒咳嗽外,尚有内热津伤。) 气弱神倦食减。 谷芽 半曲 茯苓 木瓜煨姜 (脾阳虚弱,寒湿中阻,二陈汤化裁。) 哕逆脉弦,胃虚木乘使然。 半夏 木瓜 川石斛 广皮白 (疏肝和胃,方中木瓜应是平肝之用,功善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石斛则是补胃要药,《神农本草经》载其"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 脉小肢麻,属阳微失护,痰饮内阻,日久有类中之患。 朮附汤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载"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陈修园、喻嘉言等皆以此方治疗脾肾阳虚之类中风,刘渡舟先生亦从阳虚水泛解释此方,可参.) 不忘初心,做一个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