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故道家纺老粗布复兴之路


  在棉质服饰流行的大潮中,她让纺车、织机这些古老的工具再次焕发生机,冷落多年的传统工艺成了发财法宝。现在,她拥有木质织布机有300多台,带动500多名农家妇女纺棉织布致富,形成产供销一条龙。
  顺应市场投产 遭遇传统之弊
  秦素军的娘家在万古镇胡营村,母亲是远近闻名的纺线织布能手,在耳濡目染中,秦素军从小就深深喜欢上了纺线织布这种民间手工艺。1988年,秦素军与张营村村民张宝民结婚后,也将自己的手艺带到了婆家。农忙时种田,农闲时织布,秦素军舍不得丢下学了多年的这门传统手艺。布织得多了,自己用不完,秦素军就走村串户去卖。后来,她又动员几个邻居一起织布,专门卖给郑州的一家老粗布加工厂。
  2002年8月,张营村公开选聘妇女主任,秦素军以高票胜出,她感到自己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那时,老粗布在城市逐渐流行,秦素军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将村里更多的姐妹组织起来纺织老粗布,打出自己的品牌。秦素军先后来到滑县妇联及万古镇妇联,向妇联负责人谈了自己的想法,大家都说好,并鼓励她外出考察市场。
  就这样,秦素军走上了她的老粗布加工之路。
  购进棉花需要资金,织布需要场地,员工需要培训,这些都得由秦素军一个人操心。没有资金,万古镇妇联帮她贷款5万元;没有场地,秦素军腾出了自家的3间屋以及亲戚家的几间房。为搜集纺车和织布机,秦素军发动三里五村的亲朋好友挨户询问,一个多月的时间,秦素军搜集到了20余台纺车、30多台织布机。于是,她一边想方设法联系业务,一边指导姐妹们纺线织布。
  "咱的布质量绝对没问题,可刚开始跑销路时实在太难了。"秦素军将起点定得很高,一开始就将目光瞄准了沿海一些大城市,正是这高起点让她领教了什么叫"难"。要让大都市里目光挑剔的商人们接受一个偏僻乡村妇女的老粗布,谈何容易。
  勤考察重设计 老粗布获新生
  秦素军跑上海、去浙江、下广州,她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的布织得不错,只是花型搭配不够时尚。"半个多月时间,她花光了家里仅有的5000元钱,无功而返。"一个女人家,整天跑个啥呀!"婆婆不理解。"咱与人家合作,多少赚个加工费就行了,还是别自己干了。"丈夫也给她泼冷水。
  "我有一股拗劲儿。"这是秦素军的自我评价。正是因为拗,她认准的事儿才不会轻易改变。"花型不时尚咱可以改、可以学,但不可以放弃。"
  "人家那样说有道理,咱一个很少出家门的农村妇女,只会织那些在农村常见的普通花型,城里人怎么能喜欢呢?"这样想着,秦素军顶着方方面面的压力,2003年8月,她向亲友借了3000元钱,又出发了。她先后来到上海、深圳等地,逛各大书店,购买有关老粗布加工方面的书籍,回到住处再细细研读。
  为了省钱,秦素军捡最便宜的旅馆住。在深圳,她一家挨一家问,最后找了一个每晚30元的地下室,6个人一个房间,阴暗潮湿,她一住就是半个月。晚上,蚊子将她身上咬得全是疙瘩,痒得钻心难受,但为了能学到一些先进技术,她认了。
  为了使老粗布花型在传统的基础上更有时代感,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外,秦素军又跑到各大城市的纺织市场上,购买各种花色的碎布及不同款式的精品家纺。当她将买来的一堆碎布及书籍塞满背包时,才突然感觉胃部疼痛难忍。水土不服,加上吃饭没有规律,她已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从广州辗转回到滑县,秦素军瘦了一圈儿,满脸憔悴。看到她疲惫的样子,丈夫既心疼又忍不住责备:"看你都成啥样子了,值得吗?非得等哪天把命搭上了你才好受啊?"秦素军说:"别人不理解,你还不理解我吗?咱要干就一定要干好。况且我还是妇女主任,给大家找个事儿干也是应该的。"
  秦素军外出考察市场时,女儿10岁,儿子刚满4岁。每次出远门,儿子都抱着她的腿哭喊着不让妈妈离开,女儿则在一旁偷偷掉眼泪。但秦素军咬咬牙,擦掉泪水,头也不回地走了。"真的很对不起丈夫、儿女,我欠他们的太多了。"说到家庭,秦素军忍不住泪水涟涟。
  考察回来,秦素军将自己关到屋里,看着书上的介绍,反复与各种精品家纺进行对比,从中领悟、模仿,并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悟。经过日夜揣摩,她设计出了欧版、韩版、AB面及绣花粗布家纺。老粗布的图案意境靠各种色线交织出不同的几何图形来体现,通过各种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风格,因而更有艺术魅力。
  棉线需要一根一根来纺,粗布需要一梭一梭来织,虽然速度很慢,但秦素军的老粗布厚实、平整、经纬清晰,更能体现老粗布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2004年,秦素军为自己的老粗布注册了"故道家纺"商标,并成立了滑县故道家纺粗布有限公司。一个农村妇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打出了自己的老粗布品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当上了老板。
网站目录投稿:念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