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2日,全球最大的家电零售商——百思买退出了中国,在48小时里陷入了空前的信任危机。由于对延保政策(延长保修服务,需另付费)和退货政策理解上的差异,很多消费者与其员工争吵,善后效率低下。闻讯赶来的消费者被挡在店外,直至破门涌入,市政府派民警维持秩序。"以顾客为中心"的百思买,做梦也想不到,它的中国谢幕之旅会是这样。 自2006年进入中国以来,百思买吸引了不少白领。不过,另一类消费者说:"他们的东西贵很多,如果不是有延保,我才不要买。参与延保,多花几百块,有以旧换新的可能。"或许只有在中国市场,才能将如此不同的众多消费者聚集在一个卖场。 百思买中国区总裁宋大卫感叹:我们的模式不适应中国市场,我从未在价格如此敏感的市场上工作过。将失败归结于消费者"要价格不要服务",说明百思买至今没明白自己输在哪里。 买断模式和代销模式,是零售业最常见的两种经营模式。沃尔玛、宜家、家乐福属于前者,苏宁、国美属于后者。 Dennis是百思买的门店服务人员,他发现,百思买带给自己的烙印影响深远,习惯了百思买"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有自己的英文名字,靠个性的服务来赢得"回头客"和晋升机会,很难适应国内企业以业绩为导向,强调绝对服从和强力执行的文化。 百思买败走的原因: 1.不以业绩为导向的员工文化,这种不紧不慢的心态,使百思买最终成为失意者。 2.忽略了自有模式与中国市场之间的鸿沟。在北美市场,百思买击败了代销模式的第二大电销商,信心满满地进入中国。他们的过道宽度明显大于苏宁国美,产品货架间距较大,陈列商品数量明显少于竞争对手。北美人比较喜欢开宽阔店面,商品层次感不重,品类不丰富,强调个性强调自由。但中国市场与日本更为近似。苏宁、国美都表示,5年内,不去关注百思买,百思买不是对手,因为他完全没有网络布局意识。 百思买至今盈利的店面,选址和运作都是汪建国的手笔。同样的事,不同的人来做,结果会不同。 3.没有正确理解政策风向。2008年后,在上海,百思买总店数达到9家,因为外资零售的审批权被下放到省。但商务部的本意是希望外资零售企业可以更多地前往内地市场。苏宁电器仅仅将10%的开店计划留给上海市区,但百思买还在努力往核心商圈里挤。在一个成熟商圈开店,来得越晚,成本越高。 4.北美零售业非常强调"自助购物"的理念,不喜欢别人指手画脚,中国人却相反。当然,百思买还是有优点的,比如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和诸多细节设计,被国美苏宁学习借鉴。 5.团队孵化能力过慢,一个5000平方米的门店,需要260人,通常有200人来自厂家,但百思买则需要找齐260名合格人员才能开一家店,人才培训周期为6个月到1年。 6.产品线有问题,百思买掐断了供应链的支持,又没有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很多在华失败的外资零售企业,恰恰在管理模式和业务经营模式的"收与放"上搞颠倒了。在百思买不得已关店之时,另一家全球零售巨头家乐福也在中国陷入困境。与百思买相反,家乐福错误地放弃了原有管理模式,造成了店长一级管理者"分权寻租"的普遍存在。 买断模式的好榜样是宜家。在华仅有8家,却粉丝众多,人满为患。宜家的奥秘在于,通过独特的设计生产出大量有自有品牌的产品。(责编:蔡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