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简介的主要内容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最强新作,花枝春满、悲欣交集‘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作者曾说自己当上母亲后开始上「人生的课」,且自谦成绩不佳,而她口中这堂困难无比的课,正是我们所有人必上且百味杂陈的一堂课,正如她在<目送>一文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目送--> 从牵著幼子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孩子青春期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著年迈父母亲中滋味自己为人女儿的过往,人生充满一去不返的背影与目送,龙应台书里处处是我们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目送经典语录 1、九十三岁的眼睛和四岁,竟是同一双眼睛?灵魂里,还是那看《史记》的孩子,深情而忧郁的青年? 2、拜祭,终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宁。 3、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4、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5、金门的美,怎么看都带着点无言的忧伤。一栋一栋颓倒的洋楼,屋顶垮了一半,残破的院落里柚子正满树摇香。如果你踩过破瓦进入客厅,就会看见断壁下压着水渍了的全家福照片,褪色了,苍白了,逝去了。一只野猫悄悄走过墙头,日影西斜。 6、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 7、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8、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9、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10、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11、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12、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13、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14、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用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15、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 怎么评价目送 《目送》令人遗憾地没有超越《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的情怀和高度,只保持在以往的水平,更称不上"思考‘生死大问’的最新强作"。要看这样的作品,去看史铁生《我与地坛》,看余华《活着》,会是更好的选择。这些书带给你思想、观念、胸怀和见地的改变,可能会比《目送》更多、更深刻。 《目送》令人失望地没有摆脱无谓的喟叹、无病的呻吟、隔靴的搔痒、无端的煽情。生活就是生活,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平淡、寻常。不必每个场景都要灌入深沉情感,每件小事都要赋予宏大意义,不必每个细节都上升到"花枝春满、悲欣交集"的境界。 每读完一篇文章,我的心情都变得低落。但其实文中并没什么事呀。"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写出"忧伤、深邃、美丽",人之常情;"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也能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种人生观,或者写法,较为消极。 在倪萍《姥姥语录》中,我能看到深邃、忧伤,也能看到欣喜、睿智和洒脱; 在北岛《城门开》中,我能看到深邃、忧伤,也能看到欢乐、愉悦和旷达。 重要的是,这两本书中,都有着更从容的境界,弥漫着、渗透着一种健康乐观的笑容,和对生活的美的追求。很可惜,《目送》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