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是一本由龙应台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目送的主要内容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最强新作,花枝春满、悲欣交集‘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作者曾说自己当上母亲后开始上「人生的课」,且自谦成绩不佳,而她口中这堂困难无比的课,正是我们所有人必上且百味杂陈的一堂课,正如她在<目送>一文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目送--> 从牵著幼子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孩子青春期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著年迈父母亲中滋味自己为人女儿的过往,人生充满一去不返的背影与目送,龙应台书里处处是我们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目送》读后感(一):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用追。" 当我用笔在本子上记下这句话时,无言,似乎懂得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不懂,或许,我还太年轻吧。 《目送》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东西有很多,对人生的感悟、对母亲的爱、对父亲死的不舍……种种的种种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一个个巨大的感叹号,又似乎是一个个巨大的问号。 作为儿子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作者龙应台的关于母亲与父亲。 "像海上突来的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对于父亲的死,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而对于痴呆后的母亲,作者是这样写道:"妈妈是那个搭上‘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我也曾想过,当熟悉的父母离开自己时,自己会是怎样,是哭得撕心裂肺,还是淡然地接受呢? 说说我的父母吧。我的母亲是一个虽然有时候脾气不是太好,不过她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人,很容易被我的一些小小的表示而感到,也非常喜欢做蛋糕。 而我的父亲呢,虽然反应好像有点迟钝,不过他却无条件的爱我,不论我想要什么看似合理的东西,他都会尽量地满足我,在我喜欢篮球足球之前,他对这些并不太感冒,之后却为了我经常了解关于这些的事。 到这里我才发现,我对他们的了解是少之又少,我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甚至不知道他们的生日。 惭愧,还能说什么呢。时间就好像一个巨大的钟,有规律地运转着,不管你开心与否难过与否,它还是会离去。时间又仿佛一个无情巨人,不论你怎么不舍得,你也停不下他前进的脚步。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一丝不苟的去对待时间,把时间装饰成自己喜爱的样子,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对自己的父母好。 风轻轻地吹过,像梦一样温柔,抬头仰望才发现,窗外的夜空是那么的黑,仿佛深不见底的深潭。眼前滴答响的钟,仿佛是时间运行的脚步,不带走一丝灰尘。 这是一本不愿看完的书,当你似懂非懂地看完,好像什么都懂了,到后来才发现,又好像什么都不懂。 或许,这就是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吧。 《目送》读后感(二):花枝春满,惊鸿照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读龙应台的《目送》,文笔华美又犀利,深邃而感伤,用一字一句打理起难以装裱的往昔,回首处皆成难以忘怀的风景——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目送》里的七十三篇散文,字字珠玑,从父亲的猝然长逝、母亲的失智衰老到儿子的疏离淡漠、朋友的关怀牵挂,再到兄弟的相依扶持,从孤独和脆弱到失败和放手,从缠绵悱恻到绝然虚无,龙应台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作者视角所及之处,有万商云集的生动,有贫弱者举步维艰的酸涩。古老暗深的巷子,漂泊驼背的少年,耄耋修鞋的老人,作为下层市民生活的一个微小切面,片段式的画面一帧帧构成老城街头巨幅的生活布景,权力地位的差距横亘成不可逾越的鸿沟,硬生生地把他们拽向了社会的底层,难以翻身,不见天日。 我看到生活在作者的笔下飘摇着美丽,平民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活得丰盛而庄重。我们总要直面命运的残忍,独对生活的萧索,被这个世界打磨得光明磊落。 作者用散文的方式,沉淀着生命的悲欢离合。她娓娓道来,温情的语言,慈悲的笔调,母亲形销骨瘦的轮廓,惶惑不安的神情,每一笔都极尽刻画,细致描摹,伴随着每一次哄劝宠溺的口吻,直抵心脏,发人深省。纵然岁月让他们活成了鸡皮鹤发的样子,至少还有雪泥鸿爪的印迹供他们在人生迟暮时咀嚼回味。 读龙应台的文字,温柔低回的笔触,字里行间饱蘸了怜悯与深切,是对今时画面的描摹,也是对往昔岁月的喟叹,那么懊悔,那么伤感,让读的人满心不忍,仿佛要落下来泪来。记忆里闪闪发光的零碎片段,父亲威严昂扬的面容,宽厚温暖的掌心,母亲熟悉柔软的怀抱,有意无意的碎语,最终都化作一抹翩若惊鸿的怅然。 《目送》里包含着鲜少的第二人称视角,亲切自然得仿佛要感同身受,无法忽视每一次凝视、每一个神情背后凛冽的怆然。从怀念母亲的年轻、陪父亲参加同学会开始,空气里尽是记忆发酵的味道,急促而浓烈,细细密密地从遥远的年代赶赴这一场生死之约,生怕错过与这个世界的最后一面。 春蒸秋尝的平凡岁月,该如何去目送这场静默盛大的别离;晴耕雨读的单薄时光,要如何承载起黄泉碧落天人永隔的苍凉。 呆滞的凝视,炽热的目光,垂死的回望,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都要遍数经历。极力地想要拖拽着时间疾行向前的脚步,想要留住和他们有关的一切,无论是精致深沉的,还是琐碎冗杂的,挂不断的电话,说不尽的絮语,希望生命的剧幕不要落下,曲终人散的那一天永远都不要到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生命越往后,想要责怪的人就越少,因为明白生活的不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不由己。我们终将读懂别人不经意流露的风霜,也会对自己的颠沛流离心疼辗转。 与君百岁,终须一别。 每每想到这八个字,我们怎么能不温柔。作者丰盈饱满的情感,变换独特的视角,使我们怀着悲悯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一个背影,一次回首,都有了温度,所有的情绪都变得柔软起来,所有的不顺遂都能够莞尔一笑,嫣然无方。此后,千山暮雪,长亭短亭,当不吝惜温柔悲悯,永远天真赤诚。 我们总是喜欢极尽渲染描绘一个时代的蓬勃野心,却忽视它带给我们的悲悯与爱,平凡生命的呼啸与坚持。面对遗憾和不舍,我们只能一直往前走,不辜负,不回头。也相信岁月会风平悲怆和苍凉,每身孤独都拥抱共鸣。抑或疏远寡淡,抑或各自为安,世界不曾宽容,愿所有的遗憾都能释怀,所有的希冀都能抵达。 岁月恩慈,余梦可温。翻过《目送》的最后一页,窗外,花枝春满,惊鸿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