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孔子的说法,人分为四等:一生下来不用学习就明白道理的是上等人,通过主动求学而明白事理的为二等人,等到困惑的时候才去学习的人为三等人,就算再困惑也不去学习进步的人为下等人。 原文出自《论语》: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自认为是二等人,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学习知识罢了" 原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但是在孔子另外还有一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意思是,人不是生来就明白道理的,既然是人就会有困惑,按照这种逻辑,其实只有三种人,生而知之者,不能称之为人,那是神,所以孔子也就成了一等人。 孔子还有一种五等人的划分方法,就是"一等为圣人,二等为贤人,三等为士人,四等为君子,五等是庸人"对照上面三种人的划分,可以这么说:学而知之者可以成为贤人,困而学之者,可以成为士君,困而不学者,只能做碌碌无为的庸人了,而孔子是不会自称自己为圣人的。孔子对庸人也有具体的定义:"从物如流,庸人也"。即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那群人。 看来人只有上中下三个阶层 再看当今社会的四等人:"权贵阶层、富人阶层、中产阶层和贫民阶层",其中权贵和富人可以称之为上等人,贫民阶层为下等人,加入人的贵贱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来决定的话,那么通过学而知之,你就有可能成为权贵、富人阶层,困而学之就能成为中产阶层,如果甘愿做下等人,就尽管不学无术吧。但是,是实际上,当下已经不是崇尚学习的时代,一切以经济、金钱来衡量,学习也不过是一种获取金钱的手段而已。 把学习换成劳动,把知识换成金钱,孔子的原文放在现如今,可以这么改: "生而富有者上也,勤而富有者次也,贫而勤之,又其次也。贫而不勤,民斯为下矣" 生下来就很有钱有势的,就是权贵阶层,通过勤奋努力奋斗获得财富的可以进入富人阶层,等到入不敷出的时候才知道努力的人,最多能混个中产,那些贫穷而又懒惰的人,只有做贱民的份儿了。 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养生,如果把学习换成修道,把知识换成健康,同样适用: "生而得道者上也,修而得道者次也,病而修之,又其次也。病而不修,民斯为下矣" 意思很明显:天生身体健康,终身不会得病的人是最好的,主动修炼得道的次之,等到病痛难忍的时候才知道去修道的人再次之,最差的是那些百病缠身却又不愿修道的人,只能等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