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后圣 最近终于把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看完。 从一开始的怀疑自己、怀疑作者,到初步建立起对思维模型的认知,着实让我感受到了芒格的魅力。 这其中最大收获,就是普通人如何建立及使用思维模型。 我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 1、思维模型是个啥? 和大部分人一样,我也是奔着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去看这本书的。 查理?芒格说:"一个人只要掌握80到90个思维模型,就能够解决90%的问题。而这些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几个。"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简直震惊了:哇,这是什么东西啊,这么厉害!我如果把他都学会了,是不是就是人生赢家了? 在这个极度功利的想法驱使下,我翻开了这本书。 可看着看着,我觉得不对劲。 这里面不是其他人对查理芒格的称颂,就是芒格在各地的谈话或演讲实录,以及芒格总结的25个经常误导人的心理倾向,压根就没系统介绍芒格在用的"多元思维模型"。 看完整本书后,我连思维模型到底是个啥都没搞清楚。 我一度怀疑:我的理解能力是不是有问题? 我甚至怀疑:这本书是不是有点言过其实了。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周,直到一起非常偶然的事件。 2、你这玩意有效吗?有效我就买 这件事情是这样的: 最近我误打误撞进了一个股票交流群。 所谓的股票交流群,基本上里面都是托,伪造一个所谓的能精准买卖的大师,骗取人们的信任,目的是卖炒股软件。 这个套路并不高明,但一些刚刚进入股海的小白就有可能中招。 就在前天,群里真的有人在咨询这个大师卖的软件: 小白:你这软件有效吗?有效我就买。 大师:当然有效了。每天在群里发的,你也看到了,只要按照提示去操作,大家都赚到钱了。 我呵呵一笑,准备退群。 就在到最后一步操作时,一个念头闪了过来: ——等等,他刚刚说只要有效他就买,他的逻辑没错啊,如果有效的话,我也会买啊。 ——再等等,有效?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好像也说了这个词。 这个念头闪过后,我立马去找查理·芒格的原话: 芒格说: "我这辈子就做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去发现什么是有效的,然后持续去做,第二件事是寻找什么是无效的,然后坚决避免。" 这不就是芒格多元思维模型的精髓吗? 把有效的东西,沉淀下来不就是思维模型吗? 3、思维模型的四大层次 既然思维模型的关键是有效,那么如何才能判断一个东西是否有效呢? 我想到了混沌大学李善友教授的"认知升级阶梯": 李善友教授把人的认知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 ——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哲科思维、觉性智慧。 认知的四个层次分别对应思维模型的四个层次,分别是: ——经验信息、理性思维、第一原理、灵感流淌。 这四个层次的思维模型,在认知事物上的有效性逐层扩大。 我举几个例子: ①晚上满天繁星,则第二天大概率是大晴天。这是通过经验感知的信息,是感性思维,不一定靠谱; ②经过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结合气象学相关模型,测算出明天上午10:00会降雨。这是通过理论模型导出的结论,有效性非常高。 ③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形成水蒸汽,水蒸汽蒸发上升到空中,在空中遇到冷空气,凝结成水滴,变成云,当云层达到一定厚度的时候,水滴便自然降落形成下雨。这是为什么一定会下雨的解释,可以作为某些现象的第一性原理。有效性尺度进一步放大。 ④属于觉性智慧,天人合一。 思维模型的四个层次,决定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层次。 ——思维模型在经验信息阶段,通过个人或群体经验认知世界; ——思维模型处在理性思维阶段,通过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认知世界; ——思维模型处在第一性原理阶段,通过哲科思维认知世界; ——思维模型处在觉性智慧阶段,通过我们的心感知世界。 初级的思维模型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框架,把问题置于框架内,你就能找到对应的解题方法。 高级的思维模型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智慧,成为思想的一部分,达到孔子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4、职场中,如何运用思维模型 会工作的高手,其实都是比其他人掌握了更多的思维模型。这些思维模型,有的是基于个人经验信息积累得来,有的是通过理论习来。 比如,我们面试时,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请你做一个自我介绍。 有的人在自我介绍时,干净利落:从时间线出发,把出身、家庭、教育、工作经历、求职动机介绍的非常清楚。 而有的人,就没那么清楚,说完了工作经历,突然就说到了家庭,说完家庭,又突然说到了求职动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如果我们只看到现象本身,是看不出问题的,我们只会觉得这个人就是比那个人好,陷入"外行看热闹"的境地。 只要往上再追溯一层,你就会发现,两者差距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思维模型: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的四个要素: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还是在工作安排上,具备结构化思维与不具备结构化思维的人,差异自现。 再比如,你是负责市场研究的,公司想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领导让你对这个行业进行分析。 不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思维模型,你就会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或即使分析完了,显得不系统,不是漏了这个就是漏了那个。 如果你大脑里有行业分析的PESTEL思维模型,你就会从政治因素(Political)、经济因素(Economic)、社会文化因素(Sociocultural)、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6个方面对行业进行系统的分析。 思维模型与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往往是一对多的关系,真正掌握了某个思维模型,你能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类问题。 从这个角度说,有没有习得思维模型比解决问题本身更加重要。 5、我们如何构建思维模型? 既然认知升级的关键是构建我们的思维模型,那么如何构建我们的思维模型呢? 此处,我无意于介绍类似阅读、学习之类的方法,并不是说这种方法不重要,而是这些方法并没有帮我们直接指明构建思维模型的途径。 在不断思考中,我总结出了自己的方法,非常简单实用。 这个方法只有短短的六个字:向前推、往后追。 ①向前推 向前推,是追溯一个事物的逻辑起点,追溯的越深,距理性思维模型越近。 常用的方法是大家耳熟能详的5WHY分析法。 最擅长使用这个分析法的是小孩子,有时候甚至会让你抓狂。 比如,你和你的孩子在家,外面正好在下雨。 ——爸爸/妈妈,为什么会下雨? ——因为雨滴太重了就会掉下来。 ——为什么会掉下来? ——因为地球有引力。 ——什么是引力?为什么地球会有引力? ——因为…… 继续追溯下去,你就会发现,连下雨这么个小事,背后需要气象学、天体学、物理学等一些列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才能解释。 5WHY不一定是问5个为什么,你可以问6个、7个…… 那问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答案是没有尽头。最起码,你要问到自己解释不了的时候。 如此一层层往前追溯,一定会触及到某个理性思维的范畴,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去查缺补漏,学习这方面的思维模型。 ②往后追 当我们在一个思维模型的指导下,做出了某个决定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往后追。 往后追,表面上看是追踪某个决定的效果,更深层次,是为了印证促使你做出决定背后的思维模型的有效性。 我们去过医院看病的都知道,医生看病的步骤一般是这样的: 询问症状→询问发病前一些基本情况(如饮食等)→化验/拍片→给出诊断结果→开方子→随时观察。 在给出诊断结果之前,医生在做的都是"向前推"的动作,通过一些列的症状、数据,在大脑里匹配对应的症状模型。 对于不是很有把握的症状,开完方子后,他会叮嘱你,随时观察,2天没见好要再来复查。 这个动作就是"往后追"。 一旦症状好转,就表明做出诊断背后的"思维模型"是有效的,大脑里会进一步强化这个模型。 一旦症状没有好转,意味着这个"思维模型"失效了,需要迭代更新。 通过"往后追"这个动作,反推思维模型的有效性,将有效的留下,对无效的进行迭代升级。 ▽ 写在最后 查理·芒格说:你只有知道一个知识什么时候失效,才配拥有这个知识。 这句话我第一次读到,并没有多强烈的感受。 真正对思维模型进行研究时,才发现这句话的分量。 所谓的有效,不过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有效。 如果不知道一个模型什么时候会失效,你自然无法驾驭它,你自然不配拥有它。 查理·芒格还告诉我们:手里只有铁锤的人,看什么问题都是钉子。 基于此,芒格告诫我们:要构建的跨多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的理性智慧,值得每个人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