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处原是政教处,专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为落实"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一些规模较大的中小学将政教处改为德育处,位居学校教导处、总务处等中层部门之首。然而,在学校调研时,我发现,德育处的日常工作是依据学校制定的《班级量化考核方案》,由德育处工作人员带领一批学生,佩戴着醒目的执勤牌,拿着表格和笔记本,奔走于学校各个角落,查早操、查考勤、查卫生、查校服、查纪律、查就寝……一天一查,扣分结果一天一公布,一周一反馈,是期终评选优秀班主任和先进班集体的唯一依据,这种管理方式使学生和老师异常紧张。 难道德育处的工作就只有检查、扣分?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一名活泼可爱的四年级学生,因在学校迎接上级部门检查时忘戴红领巾,导致所在班级当天被德育处扣2分。孩子受到班主任的严肃批评,并被要求做一件好事将班级损失弥补回来。孩子没办法,只好从家里偷拿100元钱交到德育处,谎称是自己在学校门口捡到的,补回了被扣的2分。家长发现后,经过反复追问,孩子才说出真相。 为了给班级加分,孩子变成了一个会说谎、敢偷钱的人。这种功利化的德育,不但没有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反而走向了对立面,这样的德育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当然,列举这个案例并非否定德育处所做的工作,也并不是说德育处对班级没有评价职能,而是认为德育处除了督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工作。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德育处的工作姓"德"不姓"查",不是单一的检查扣分,而是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下,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抓好全校师生的思想引领。在制定德育工作规划时,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依据学校办学目标,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等问题;明确德育的目标、任务以及实施途径,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二是完善德育组织体系建设,实施"一岗双责"。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学校德育工作正常运行的组织保障。德育处作为全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和枢纽,要在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的领导下,构建以"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为主体的班级育人体系和以"德育处—教研组—任课教师—学生"为主体的学科育人体系。实施"一岗双责",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每位任课教师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要承担几名学生的日常德育管理,定时家访,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德育处要抓好学生会建设,培养优秀学生干部,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三是加强班主任培训,建设一支优秀德育队伍。班主任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德育处对班主任的管理,不能仅停留在按月、按学期、按学年的考核评价上,也不能只用扣分、加分等方式评定其工作成果,而是要在培训、实践等方面下功夫。德育处要在综合考查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能力水平,确定班主任人选;要制定班主任培养计划,充分发挥骨干班主任的带动作用,分层次、分梯级培养班主任,采用师徒结对、影子培训、外出学习、专家指导等方式,提高班主任德育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家校联系,开展家校共育。家校共育是近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有做到目标一致、协作育人,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强大动力和保障。在家校共育中,学校德育处要发挥纽带作用,通过家长会、家长参观日、家长助学等活动,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同时,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家校信息交流、优秀家长评选等活动,促进家长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家庭德育水平。 五是坚持活动育人,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学校不能仅依据检查量化推进德育工作,也不能凭借空洞的口号和说教,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道德内涵,内化道德要求,形成良好习惯,做到知行统一。为此,学校德育处要精心设计德育体验活动,开展德育教研,认真研究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新途径、新方法,结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按学段、分年级设计和开展系列德育体验活动。 当然,除了以上五个方面,学校德育处还有日常事务性工作需要妥善处理。但这五个方面是学校德育处必须要做好的重点工作,只抓检查、扣分而没有做好这些工作,不仅会导致德育工作效果不佳,还会大大降低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实在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