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历作品 白色的廊柱-2 58x78cm 2014 女子和花豹 66x66 2014 忆昔边初晤言,公子翩翩,我见犹怜。逶迤春水碧于天,诗酒留连,行遍千山。 岂得人生再少年,日月惊丸,一梦邯郸。感君万里寄新翰,何日尊前,各笑苍颜。 这是去年超历兄寄纸笔给我时,我赠予他的一首小词。词的小序写得有点长,记述了我们初识的经过,有点戏剧化,但却是挺真实的。那一年,我二十八岁,刚进中国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个年头;超历兄二十五岁,正是硕士二年级吧。他和我的师兄万木春一个宿舍,所以很快就熟稔了,而且性情也相投,很快就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后来他毕业留校任教,搬到距学生宿舍不远的一处地方,我们仍然经常有来往。我读博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写论文清净,干脆就搬到他那里住。我毕业后,回广州工作,但每次去杭州出差,总会得到超历兄的热情接待。相识以来,匆匆十多年过去,转眼都渐近中年,虽然不至"儿女忽成行",但彼此感慨"少壮能几时"却是有的。超历兄最近让我给他的作品写点文字,勾起了我对杭州生活的许多美好回忆,因此,也就不以人微才拙而推辞了。 没有雾霾的天空 135x33cm 2016 我想,要理解超历兄的作品,最好能了解一下作者的性情。而超历这个人,一两句话还不好概括。怎么形容好呢?他是一个典型的江南人,糯糯的,性情特别的温和善良。在我的印象里,从未见他发过脾气,整日价总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这种温和的性格,是特别受女孩子喜欢的吧,总之,他是颇有些闺阁知己的。并以身边的女性朋友入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其实,这事情还真的没必要从中国古代文学的"美人香草"传统中去寻根。那根本不是一回事,超历兄的作品,应该没有传统文人的所谓寄托,他只是把身边的某些事、某些人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他不只是简单地机械记录,而是转换一个角度从艺术层面上进行了诠释。 中国传统戏曲有所谓的"男旦",演员虽为男儿身,但通过观察揣摩,长期训练,在舞台表演时多能惟妙惟肖,甚至还能比女人更像女人。超历兄选择女性题材为主攻方向,自然也离不开这种长期的观察与揣摩,那可不是在课堂上随意画点人体写生就能得到的。记得他硕士毕业那一年,他以当下都市女性为题材的作品《冰香沉屑》获得了全国美展的铜奖,这是艺术界对他的努力尝试的一种肯定。而他此后的重要创作,基本上也是围绕都市女性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相伴 66x46cm 2015 蒙德里安 55x85cm 2014 沙发上的女子 51x86cm 2014 超历兄的作品偏重于触摸人心灵中寻求庇护安详的一隅。他以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关注现实,关注平凡生活中的动人形象,同时融自我性情与情感于其中。他对光色和人性的双重倾注,使其作品超越了普通情境,富于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色彩。在他的水墨图式中,水墨的淋漓渗化营造出具有个性张力的空间意蕴和结构意蕴。在没有割舍与传统笔墨范式的联系的前提下,他化解了传统的笔墨范式,从中寻找出与当下体验契合的因素,在色墨情绪性发挥和人物形体结构保持相对严谨的均衡之中使人物形象得以浮现并与背景环境相得益彰,从而也使得古典式的感伤情愫有效地介入到现实生活中寂寥无奈的人物形象当中,渲染出一幅幅人类"现代性"精神失语的生存图景。超历兄也做过借用西方艺术语言样式的种种尝试,然而,他所建构的形色体貌又完全是中国式的,是一种符合中国人情感的自我言说。他的独创性还在于打破了以墨为主的传统水墨体例格局,实现了向以色为主的新水墨体例的转换,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水墨材料表现光色效果的空白,给水墨画现代转型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途径。 超历兄以一种不加修饰也不加评说的视角自然呈现身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情态,但又不是那种隐逸者冷眼旁观的态度。积极的入世情怀、现实形象与心理形象相结合的方式,使他摒除了水墨人物画所常见的要么淡出当下体验、孤芳自赏,要么肤浅地图解生活场景作脸谱式演说的弊病,从而为水墨人物进入当代提供了有资可鉴的案例。 作者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