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没有忽然冒出来的远房亲戚塞过来一大片产业,也没幸运到通过拆迁成为包租婆包租公,只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讨生活,所以必须得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保持竞争力,这样才可以无惧低迷的经济环境,无惧倏忽而至的裁员,从容面对多舛的生活。 那么,怎么保持竞争力呢?4种策略: 成为精通者和专家 向抽象和人靠近 修炼顶层可迁移能力 构建五维竞争力 这些策略,选择一两种,长期积累,就可以让自己拥有强大的能力组合,保持市场竞争力。 不过比较难的是,大部分人不愿费这个力气,也做不到孜孜不倦地学习提升迭代自己。因为我们总是想着——钱多事少离家近,轻松躺赚过一生。 如果你和我一样,不想在这种无用的意淫中被时代抛弃,可以一起来看看这四种策略都是怎么回事儿。 一、成为精通者和专家 在Andy Hunt的《程序员思维修炼》一书中,介绍了一个德雷福斯模型,如下图所示: 德雷福斯模型将个人对某种技能的掌握程度分为5个阶段。 阶段一:新手 新手在使用某种技能的人群中占比小于10%。他们没有或只有很少的经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需要有人指导或者参考明确的与情景无关的规则,才能做好非常具体的事情。比如调整PPT的文字颜色。 阶段二:高级新手 高级新手在使用某种技能的人群中占比大概是55~60%。他们可以独自尝试任务,想要快速获取信息完成任务,不想对知识追根究底,缺乏对事情的全面理解。比如对网页编程而言,高级新手可以自己搞定一个登陆界面,能够编写代码将用户填写的用户名和密码提交给后台,但他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从确定按钮被点击到数据被发送这个过程的细节。 你可以给高级新手安排小规模的任务,他们可以搞定,但他们往往不会多想这个任务为什么要这么做、在系统中有什么价值。 阶段三:胜任者 胜任者在使用某种技能的人群中占比大概是15%左右。他们能够建立问题域的概念模型,并有效的使用他们,有一定的主动性,堪称足智多谋,能够独立负责一个较大规模的任务,参考资深人士和专家的意见,搞定工作。 阶段四:精通者 精通者在使用某种技能的人群中占比大概是10%左右。精通者就有一定的全局思维,可以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放入更大的概念框架、知识体系或场景中来理解,能够理解并应用与该技术相关的常见模式。他们能够复盘过去的表现,完成自我改进。他们能够融合各种经验,包括他人的经验,来解决当前情景下的问题。他们善于思考,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该做什么。 阶段五:专家 专家的数量非常至少,在使用某种技能的人群中占比大约为2 ~ 5%。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在恰当的情景中选取和应用这些经验。专家根据直觉工作,而不需要理由。专家知道哪些是无关紧要的细节,哪些是非常重要的细节,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能够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个人对某种技能的掌握程度越高,在使用这种技能的人群中,就越有竞争力,就越有影响力。人们信任专家,愿意为专家支付溢价。这就好比我们总想去三甲医院排队挂专家号一样。 如果可能,我们总是应当不断磨练自己的某种专业技能,使其臻于精通或专家的层次。 二、向抽象和人靠近 先分享一张图: 这张图根据"关注人还是关注事"、"工作偏具体还是偏抽象"这两个维度,划分出四个区域,把我们常见的职业做了区隔。 乐于从事技术性、工程性工作的小伙伴,往往更关注事、更喜欢具体性的工作。比如程序员,更愿意与机器和代码打交道,不喜欢与频繁的人际互动。 关注事、做具体性的工作,往往是一线执行角色,比如程序员、硬件设计师、编辑等。 从组织的层级来讲,想要往上发展,就要更多地关注人、就要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理解相对抽象的问题。比如高层管理者、CEO,他们定战略定方向、管人、搞定复杂问题。 就软件开发来看,战略,比写代码抽象得多,对公司来讲,也有价值得多,因为,只有在正确的方向上,把事情做对才有意义。 做的事情越高级,思考的维度越高,解决的问题越复杂,你就越有价值,就越能凸显出来,就越有竞争力。所以靠近人,通过团队做事,思考大局,提升思维格局,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 当然很多事情,和个人追求有关,有的小伙伴就追求精专,那选一个细分方向,做到精通,做到专家,你不用管人,一样很牛逼。别人绕不过你,就会来请你,甚至围绕着你配置资源,比如C罗、梅西。 三、修炼顶层可迁移能力 可迁移能力指的是不局限于特定工作领域、可在多种工作场景下应用的能力,是相对专业能力来讲的。比如维修BP机,就是专业能力,英语,就是通用能力。 可迁移能力可分为数据、人际、事务三大类。每一类可迁移能力中的具体技能,都有层级之分(可类比德雷福斯模型),如下图所示。 简单解释一下,就某一类可迁移能力,个人掌握的能力越低级,就越容易被支配,就越缺乏自由度;个人掌握的能力越高级,就越有可能管理别人,就拥有越高的自由度。 我们以数据能力为例来做个说明。 比较、复制数据,就是较低层级的能力,而协调、综合,就是较高层级的能力。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吴越饰演的凌玲,掌握的基本数据能力就是收集、比较、计算,她的岗位是数据分析员,属于咨询领域较为基础的,其工作通常要被咨询师、项目经理等安排。 而像贺涵、唐晶、陈俊生,则掌握了协调、创新、综合等较为高级的数据能力,在职位上也比凌玲等高得多,工作时间和工作方式,都相对自由,同时也能管理一个团队为某个咨询项目服务。 现在,我们就明白了,对于可迁移能力,也需要不断精进,从低级跃迁到高级,你掌握的能力越高级,就越有竞争力,就越有掌控感和自由度。 四、构建五维竞争力 下面的五维竞争力图,我是针对开发者画的,但放在其他技术领域,也是适用的,比如数据分析、财务、机械。 我还是以软件开发工程师为例来说明。 一个软件开发工程师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是由技术、业务、工程、人际和管理五种能力组成的。 代码能力,属于技术能力,很多开发者非常看重,甚至会有"万般皆下品、唯有代码高"的追求,动不动就"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但实际上,技术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也即,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决方式,并不依赖于技术,不一定要你技术很牛X。 比如我曾经历过的真实例子,有家企业用户拒绝签署验收合同,原因是公司提供的软件缺少某个功能。这个问题的解决,就需要通过沟通、提问、辅导等能力来找到根源,而不一定是技术能力。而这个例子的结果是,软件有用户所说的功能,只是它藏在某个深层菜单对应的界面中,用户找不到,所以最终我们截图做了演示,告诉用户访问路径,问题就解决了。 我们的工作,往往是围绕着"满足需求"或"解决问题"进行的,往往需要组合多种能力,才能找到最佳方案。技术,仅仅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组合中的一种能力,不是全部。如果单纯依赖技术,一定会遇到天花板。 有人可能觉得,技术足够牛X,一针顶破天,自然可破天花板。然而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现实是大部分人成不了专家么,因为专家从分布上讲,就占人群的2~5%。那我们为什么不学学沟通、表达、倾听、反馈,为什么不钻研下业务,为什么不提升下管理能力、领导力,为什么不掌握一些工程能力?为什么非得等到撞了南墙遇了瓶颈才茫然四顾呢? 更为有效的做法,是我们在追求技术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要有意提升业务、工程、管理、人际等能力,构建自己的多维度竞争力,最终提升个人价值。 关于这块,推荐《软件架构师的12项修炼》、《可复制的领导力》、《大话程序员》、《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等几本书。 五、接下来怎么做呢 前面我们介绍了提升竞争力的四种策略: 成为精通者和专家 向抽象和人靠近 修炼顶层可迁移能力 构建五维竞争力 只要我们选一两种,付诸行动,长期积累,就可见效。那么,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呢?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