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教师参加培训不是例行公事


  每年暑假,有相当多的中青年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要参加国家级、省级或县市级的各类教师培训。培训,为教师研修搭建了平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理应受到教师高度重视。但是,就教师的参加意愿、学习主动性及学习效果来看,与举办培训的初衷尚有一定的差距。很多教师将参加培训当成一项额外的工作任务,以"例行公事"的态度被动参加。
  例如:暑假前各学校推荐参加各类培训人选时,很多教师并不积极,甚至找各种理由拒绝学校的推荐。被推荐参加培训的教师,只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就可以了,学校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主办方为了让教师全程参加学习,采用签到、刷卡、点名等方式管理学员的出勤。培训结束时虽然也有结业考试,却只是形式上的存在,无论学的怎么样,都能拿到结业证书。培训结束后,很少有学校会将参培教师的学习所得进行总结及在校内分享。
  以"例行公事"完成任务的心态及方式参加培训,把培训当成一项行政要求,参培人员被动参加、被动学习,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培训经费和培训资源,也让教师培训这一好政策贬了值。
  转变参加培训是"例行公事"这一错误观念,还需加大对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的研究,让培训切实对接教师成长需求,变"要我培"为"我要培",通过培训,给予教师带得走、用得着的能力。
  首先,培训前要对培训内容进行认真调研。以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为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部分省培专家"一稿通吃"现象时有发生,无论教育发展趋势及现状如何,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教师群体,都使用同一份PPT讲稿。讲课专家不考虑教师的成长需求,没有为参培人员提供需要的课程内容,而是以"例行公事"的态度一稿通吃,这样的培训又怎能得到参培教师的认可呢?在培训前,应借助大数据,对基层学校的教育现状、教师的成长需求及能力短板等进行调查与评估,通过研究与论证,确定课程内容。坚决杜绝"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培训内容不变"这种现象的发生。
  其次,根据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无论什么类型的培训,都是以专家讲座为主,再辅以参观和沙龙研讨,理论性内容较多,缺少实践性,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培训内容确定以后,应创新培训形式,为参培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以班主任培训为例,班主任工作不仅仅是校内班级管理,还有家校沟通、与社会教育合作等诸多方面。针对班主任的培训,应根据培训内容,选择不同的培训地点及形式。例如:去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教育场馆,让班主任身临其境,提高与社会教育机构的沟通能力;通过妇联和工会组织,让班主任培训班学员与当地有代表性的各类学生家长座谈,以便深度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诉求,提高班主任家校合作的能力。
  再次,充分利用培训资源,开展培训后的校级二次培训。为什么部分参培人员身在培训现场而心却不在?一是"例行公事"的培训致使教师无需认真学习也能拿到结业证书,二是参培后无需向学校汇报及分享自己的培训所得。因而,参加培训的教师学不学是一样。开展培训后的校级二次培训,让参培教师将学习所得分享给全校教师,让参培教师带着任务参加学习,不仅有效利用了学习资源,降低了教师的培训成本,也能切实提高培训效率。
  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要想把这一重要事项做好,让教师培训不走形式,让参培教师不以"例行公事"的态度消极对待,需加大对教师培训的研究,用高质量的培训课程、多样化的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让教师真正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网站目录投稿:以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