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为什么我们喜欢在社交网络上裸露隐私与分享


  壹在社交网络上,为何我们有分享的冲动?隐私又有哪些特征?我们应该如何评判隐私?
  社交网络有两个主要功能:
  一方面是认识更多的人;
  另一方面就是维系当前的熟人关系。
  没有分享就没有社交,这里的分享就是信息的分享,就是公开自己的相关信息,包括自己的想法、经历、个人描述等等。在社交网络中,如果没有信息分享,就不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你,也就不会认识更多的人;如果没有信息分享,已经建立起来关系的熟人也不能看到你的信息,无法形成沟通的基础。分享是社交的根本。
  分享的动机
  我们为什么要把我们的信息分享给大家呢?笔者认为第一个动机是分享信息就是让大家能够了解自己,把自己通过网络介绍给大家,也是一个自我描述的过程和树立个人形象的过程;用户在网络上公开的用户资料,就是想描述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用户在网络上分享信息,能够表达出自己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让更多地人从内心世界了解自己。
  分享的第二个动机就是分享信息是为了寻找大家的认同,希望能够达到一致的认知。
  对信息表达的观点比较认同,让周围的人能够了解你的价值观,用户也期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每个人交友都希望能够有趋同的价值观,能够达到对很多事情的认知统一。
  用户在转发社会新闻时,总是带着赞同或者批判的情绪,有些人还会在转发时,做一个简单的评价,描述一下对该条新闻的看法,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这是人具有社会性的本能,一个社会总会形成一种趋同的文化、道德和行为水准。
  分享的第三个动机就是记录生活。记录自己生活上有趣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快乐的事情,还有自己的心情等等。生活积极的人分享生活中的快乐,让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生活消极的人,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
  分享是社交网络的根本,但并不是在社交网络上的用户就没有隐私,反而社交网络中用户最为担心的就是隐私泄露。隐私信息是指不允许分享的信息。
  任何"人"或者"群体"都有自己的隐私,但这种隐私信息,并不是完全不能分享,是一种与可公开信息相对的隐私。我们在这里不讨论法律意义上的隐私权问题,隐私权的法律解释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在这里我们只讨论隐私的特征和形成隐私的成因。
  隐私的特征
  隐私的第一个特征是范围的相对性。
  隐私相对于分享的人群而言的,在一定的人群内隐私是可以成为公开信息,公开信息也可能会转换为隐私信息。按照其范围可以依次分为:个人隐私、夫妻隐私、家庭隐私、公司隐私、国家隐私… …
  可以看出个人隐私,只能让自己知道,不能让第二个人知道;夫妻隐私,在夫妻二人之间是可以公开的信息,但是出此之外就成为了隐私信息;公司隐私是在公司内部公开,但是对公司外的人是属于隐私信息;"棱镜门"事件就是暴露了美国的国家隐私,在此之前,政府内部已经是一件公开的事情。由此可见,隐私具有公开人群对象的相对性。
  隐私的第二个特征是具有唯一的归属性。
  隐私总是归属于某一个唯一的人或者人群,脱离了隐私的唯一归属性,也就没有隐私可言了。当我们处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时,人会完全放松下来,可更容易暴露自己的隐私,在长期生活的环境中,要顾忌自己的地位、身份,但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影响,因为对方并不知道我是谁?在新闻报道中,既想体现国家实力,又想保证其隐私性,一般的引述都采用"我某集团军… …"等等的用词,就是为了规避其隐私的归属性。
  现在流行的大数据分析规避个人隐私的方法就是屏蔽其归属性的方式,即使隐私公开了,也无法确定到特指的哪些人或者人群。陌生人社交应用就是利用了这一个特点。
  隐私的第三个特征是具有时间性。
  隐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是隐私信息,然而过了一定的时间后,一些隐私是可以成为公开信息,我们经常看到的"大解密"的节目就是属于此类信息,很多名人在去世后,他的隐私也公诸于世。
  很多事情我们在发生之前还是隐私,但发生之后,就可以公开分享了,成功的个人或者公司分享成功的经验,也只有在成功之后才会给大家分享,在成功之前就是一个隐私的信息。
  从隐私的上述三个特征来看,信息是否是隐私还是公开信息,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属性,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属性。"微信"的朋友圈就是提供一种在好友之间的分享----分享的信息好友都能够看到;"微博"就是一种广播式的分享----粉丝们都可以看到;"微秘"是一种可变场景下的信息分享----创建不同的"事情"分享给不同的人群,有些类似于 google+。
  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担心隐私信息泄露呢?这要从隐私的成因说起。形成隐私的主要因素就是安全感和价值。
  隐私的评判标准
  隐私的第一个评判标准就是是否对信息的拥有者(人和群体)是否有安全的威胁。就是人的安全感意识,当信息公开后,影响到自己的安全时,就会认为该信息是一条隐私信息,当公开信息后,不会造成安全问题时,就会觉得隐私公开也没什么不可以。
  这里说的安全不仅仅是来自于对身体安全的考虑,也包括财产、精神、形象、地位等等安全的考虑,这种安全就是不能给自己造成负面的影响。
  越没有安全感的人,越会注意个人的隐私。当一个社会环境下的人们缺乏安全感时,人们的分享意识也会随之降低。当一个社交网络建立时,让用户有安全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当一个用户在没有安全感的前提下,就会产生隐私泄露的担忧。
  这种安全感还体现在用户的可控性,用户如果能够自己掌控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方式,同样也会降低人们对隐私泄露的担忧。
  隐私第二个评判标准是对隐私的拥有者是否具有价值。
  这是每个人或者群体判断是否是隐私的判断标准,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大都不愿意分享,就会成为隐私。但是公平的隐私交换平台,也会让用户在可控范围内,分享隐私信息。也就是这种可控范围内的隐私分享,才能够体现出隐私信息的价值。
  在社交网络中本身就是个人信息的价值交换,其中一个重要规则就是想获得其他人的信息同时,必须分享自己的信息。
  一般个人的当前位置信息,都会被认为是自己的隐私数据,但是 LBS 应用就是利用了在获得位置附近的信息时,必须共享出自己的位置信息。网购时,用户必须公开自己的收件人信息,比如地址、手机号码等等。但这种隐私信息的公开都是用户自愿,认为是一种合理范围内的分享。
  信息如果一直成为隐私,也体现不出信息的价值所在,但是隐私信息的价值会随着范围传播,会迅速贬值。因此隐私信息的分享一定是在可控范围内才能让用户分享。
  中国目前正处在一种互联网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时代,用户也处在一种混沌迷茫的状态,很多用户在使用应用时,并不十分清楚自己所处的平台环境是怎样的一个场合,更多的用户也不清晰信息是否会对自己的安全造成影响。索性就分享一些心灵鸡汤、社会新闻等一些毫无价值的信息,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的朋友圈都已经被大量的这类信息充斥。
  但这并不是社交软件倡导的方向,任何一个平台都提倡发布有价值的信息,有价值的信息才会提升整个平台的价值,传播有价值的信息才是信息平台的最终目的。在文章开始就讲述了社交应用的两个作用----建立新关系、维系老关系,用户起码将一个作用能够作为使用社交软件的目的,使用社交软件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网站目录投稿: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