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吃米面的机会很多。今天二嫂生了头生娃,后天三娘又添了一个胖孙女,这都要去吃米面。当时吃米面是一种风俗。有我老家也称"喝面条"。去喝面条的要带上一升面或者一二十个鸡蛋,二块钱的见面礼,算是对主人家的祝贺,也算是行情。 家族大,光不出五服的自己屋就有二三十家。这几十家中,每年都要娶媳妇,打发闺女,生孩子更是如添树叶,有的一家能有三四个孩子,生了男孩想发女孩,生了女孩的,一心想要男孩。近门有个嫂子,头两胎都是男孩,光想要一个女儿,谁知又连生了两个男孩。两个不到三十岁的人养了四个儿子,就这他奶奶说:要是再有个小子就好了。五子登科,那才好呢。另一家是我们后院的七伯家,只有一个儿子,为了生个孙子,简直是费尽脑汁,可每年一个女儿连生了三个女儿,计划生育部门经常上门找,他的儿媳妇只有东躲西藏生孩子,把他的亲戚都住遍了,而家里也被罚得一贫如洗,连大桌子、小椅子也都全被当成罚款拉到村支部家去了。 父亲在外地工作,我的爷爷奶奶都死得早,所以母亲不管到谁家吃米面,总是带着我,我很高兴,觉得在主人家吃米面比在家吃母亲的手擀面强多了。小馒头、焦果子、煮鸡蛋等等,真像过年一样令我兴奋,吃米面是件愉快的事。又不似娶媳妇,打发闺女那样麻烦。但为了表达主人的好客、热情,一般的饭菜都搞得差不多,所以人们一边说些祝贺的话,一边尽兴地吃喝。有时吃得高兴了,还要给当爷爷奶奶的涂上一层锅灰或泥巴,人们看了主人的滑稽样笑得更欢了。 有一次,我们正在婶子家的棚子底下玩,等着中午吃米面,婶子在几天前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家里人都很高兴,中午时分,婶子的娘家赶着牛车来了,车里坐着他的弟弟、妹妹们,还有她的母亲,他们还抬着食锣,食锣摆在院子里,大家都上前去看,不住地说:婶子娘家的礼最重。开饭前,招客的六伯宣布了来客人数,安排了座位。正在这时,婶子在城里工作的爹和后娘也来了。婶子的亲妈和后娘吵了起来,开始是相互指责,后来是指着鼻子对骂。婶子的亲爹弄得挺尴尬。开始人们还不知为啥,后来听出了原委,才知是因后娘插足才导致婶子的亲爹和亲妈离婚。婶子被判给了亲娘。为了生活她的亲娘也改嫁了,所以婶子有两个爹两个妈。想不到婶子的亲妈和后娘在这种情况下相见,她们吵得全村人都来看热闹,婶子没有满月,所以不能出门,只能坐在床上哭。最后在众亲邻的劝说下,婶子的爹和后娘连饭也没吃就走了。婶子的娘家妈一家也气得吃不下。因为主人家发生了这种事,所以这次吃米面大家都不快活,连我们一群好热闹的小孩子也变得老老实实的,不敢乱出风头,这次米面吃得最不欢实。 另一次吃米面在我的记忆里也很清晰。那一次是去马庄街堂姐家。当时去堂姐家吃米面的人很多,堂姐的母亲、姑妈、堂姐的外婆、以及我和姐姐等。我们找了一辆牛车,搭好帐蓬,连同给堂姐的孩子带的小礼物、小被子、鸡蛋、挂面等等放在牛车上,男客则骑自行车跟在牛车后面。去时浩浩荡荡,加上又是堂姐的娘家人,所以堂姐的婆家很热情,对我们的招待也很周到。除了我、堂哥、姑家表哥之外,其余的都喝了酒。每个人还都给了一个果子包。我还因为年龄小得了一个长辈送的红包,心情别提多高兴了。在牛车上不住地和长我三岁的姑表哥打闹,吃了亏我的坚决要表哥下车坐到姑父的自行车上去。因为牛车是我们家找的。表哥最后只好在姑妈的劝说下下了牛车。十分钟不多,一场意外发生了。因为在过河时牛因为受迎面来的一拖拉机的影响,再加上当时赶牛车的二哥喝多了酒,没有控制好牛,牛受了惊吓,拉着一车人窜到河里,三四月份的天气还不是太热,冰凉的河水灌向我口中。我听到妈妈在喊,却答应不上来,只觉得又憋又闷,河水呛得我分不清东西南北。村子里的人们都过来相救。不大一会儿,我们一群湿淋淋的客人都被救上来。外婆、姑姑、伯母都不同程度受伤。这次吃米面在我的心中忙很深,直到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在乡村吃米面虽比不上如今在城市宾馆饭店高档,但那时吃的是一份情,是乡邻之间那份亲情,所以那时候吃米面能吃出乐趣和幸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