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寻人不遇读后感精选


  《寻人不遇》是一本由[美]比尔·波特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人不遇》读后感(一):跨越时空地域的诗篇
  如果对中国古诗有一定基础,了解这些诗人,那这是一本美妙的书,看似行色匆匆,但每一章,每一个地点,每一首诗,都足以让你掩卷遐想,思绪跨越时空和地域,和这些伟大的诗人,美妙的诗交汇干杯!
  同时作者穿插了生动的游记,小插曲,可爱的老头自得其乐又辛苦虔诚的追寻着诗人的足迹,第15天的最后,作者在宜昌的火车过道上扭起了波曼舞,就像从古代流动到现代的诗......
  《寻人不遇》读后感(二):升华
  我最快速度读完全书,给我的价值是:哦,原来幽州台歌的幽州在北京。
  后来,又听了樊登读书会的解读,我发现樊登老师升华了这本书,带着历史故事去旅游方不负游山玩水,走马观花是挺没意思的;就如同:因为你吟诵了大量的唐诗宋词,那么你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为你赋予了你看到的沉淀于你诠释的诗情画意;
  基本上我不喜欢这本书。看过即可,不会买回家。
  《寻人不遇》读后感(三):小木屋读书打卡
  比尔波特的第二本书了~这个老外不简单啊,中文表述的很清晰呀,比很多中国人都强!外国人可能是有拜谒名人墓地的习惯吧,他能一一找到诗词大家的墓地并祭拜一番,这份心思就很令人佩服了,非常浪漫的诗文化之旅,比起简单的风景观光,这种人文旅行更让人充满喜悦,同时也让我又重温了许多诗词,点燃了学习古诗之火。
  《寻人不遇》读后感(四):我有一瓢酒,与君今夕共
  书评——《寻人不遇》
  以寒山和拾得做结尾,这位老先生干得漂亮!
  与其说他是在拜谒心目中崇敬不已的诗人,到不如说他是在拜谒自己的信仰。
  在他的心目中,李白是又一种李白,谢灵运是他所理解的谢灵运,正如他孜孜以求要找到诗人们生前身后的遗迹,把每一位诗人的存在和他们的作品都落实在地图上,执拗的可爱,也坚定的可爱。如同他在朱淑真故居认真寻找的是那个活在曲巷流水旁的女诗人的样子,他用他的莽撞的东奔西突攻克了我们心中防备的城池。我们唯有收起轻慢之心,尊重国外汉学研究者的付出和苦心。
  诚然他们更为重视寒山诗歌的禅意,出世,苦修,放歌,而不太能体会老杜的工整沉郁,驾驭李白的鹤皋九天,这源于文学的共情,当然也有其学界背景,但是不得不承认,寒山的诗作译文读去更像是远山的呼唤,里面有种粗砺然而蓬勃的情感。
  这书,认真读完了。我这每书精读下来,这一生又能读完多少好书呢?比尔老先生,我觉得你应该谢谢我
  《寻人不遇》读后感(五):中美文化隔阂
  文艺诗意带有点神秘旅途感的书名已经很抓我眼睛,经书评介绍是一位深入中国数十年对中国文化拥有很高的造诣,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拿着威士忌在旅途中寻找中国古代诗人的痕迹并致敬,酒+诗歌+旅途,多么梦幻的组合。然而开卷就令我觉得有点失望,作者打算在30天内走边36位诗人曾经的故乡、坟墓及一些流经地,我觉得这样子的行程安排绝对是无法走到心的,行程过于匆忙忙难免使行文感触落入流水,果不其然,在我看到1/3的时候,我决定弃书了,流水账式的结构加上一些百科类的介绍,采风式的回答,游记来说缺乏客观性,文学来说又缺乏思考性,但是另外想了一下毕竟作者但是已经是70多岁高龄,能有这个勇气和毅力30天内马不停蹄完成自己的探寻之路,并决定出版该书已经实属了不起,他对中国文化的执着追求和中国文化的造诣令人钦佩,可能确实是年事已高了,本书能看出他的力不从心,这本书感觉到就像他的一个最后的心愿,已经没有太多精力去细琢这么构思立意如此梦幻的书了,可惜哉。
  《寻人不遇》读后感(六):下次买书,一定不能迷信作者了,打开看看样书最稳妥
  很难受。 之前看过比尔.波特写的《空谷幽兰》,很喜欢,想起来当时也是机缘巧合,在地铁站里面。刚好遇到唤醒阅读活动,这是当时送的一本书。 因为中美之间的一些渊源,故事虽说写的都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作者为了完成使命而寻找终南山的隐士的一路见闻和感悟。 写的真生动,用语很有心,翻译的也是流畅无比。 喜欢,真的喜欢。读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写了一篇自认"热情洋溢"的读后感,不量力的发到了自媒体上。 上周,刚好蓝海风.万邦书店开业,相邀三两好友,过去探路踏奇的时候,一眼看到比尔.波特的《寻人不遇》,当时也迷瞪了。 只是迷信之前看过的《空谷幽兰》的笔触和感觉,在没有看样书(好像书店也没有此书的样书,突然想起来,在探访言树书店的时候也看到了比尔.波特,只不过当时只看到了《空谷幽兰》一书,想来这本书在近一两年的传播很广,出版商有利可图,商人骨子里面的本色吧)的前提下,顺手就拿下来了一本,结账了。 可是,你和作者很熟吗? 写的真的很差,先别说能不能感受到文字的美好,书中大部分的内容竟然很有一种拼凑的感觉,堆砌的话,麻烦也认真一点。 脾气大的,估计都想把书直接扔掉。 太差了。 被标题和封面的一句话所鼓动的,太不矜持了。 唉。
  《寻人不遇》读后感(七):浙江寻人不遇 | 整理
  杭州——朱淑真故居(中山中路269号保康巷14号)/朱淑真墓(杭州植物园)
  2019年6月7日(端午节)摄影
  杭州青芝坞朱淑贞铜像
  2019年6月23日摄影
  保康巷14号门口保康巷14号院内
  杭州——白苏二公祠 /放鹤亭 /林逋孤山结庐 /林和靖之墓
  湖州——杼山村 陆羽墓 / 皎然和尚墓 /石屋的小屋遗址 /霞雾山
  德清——孟郊祠 / 孟郊故居
  路仲——朱淑真展览馆(德义桥后前行50米,38号院) / 朱淑真故居(西施街49号/50号)
  绍兴——沈园 /云门寺 /陆游墓 /镜湖塘湾村陆游故居
  东山——谢安墓 / 谢灵运住处 /石门山
  《寻人不遇》读后感(八):那些外国人看中国的书,原来是中国人花钱请他们写的?
  标题是最大观感。
  开篇第17页,作者疲惫且不耐的交代了写作背景:先后在台湾、香港的工作经历,让去大陆旅行做节目成为自己被指定的任务,特别是当节目获得成功后,自己周而复始地被要求继续做下去。
  这让我想起之前在其他地方看过的相似内容:很多中国人爱读的"外国人看中国"系列,发展到后期往往不是作者本心要写的,而是中国各种机构花钱请他们来写的(报销一些费用,作者负责输出),想借助他们的名气来进行宣传,到这里尚可理解,但最问题是最终目的并不是出口到国外树立中国文化形象,而是转内销——这些书籍的读者大部分是中国人,尤其是像我这种之前一直想了解其他视角下的中国的读者,最终却发现这些书是花钱请人来写的。多像中国特色的工作汇报,以洋邀功。
  好在一些作者是真的对中国感兴趣,也写出了饱含深意的作品,比如比尔·波特和他的这本《寻人不遇》。这位中国名字为"赤松"的老人家,花了30天时间,穿越大陆11个省,来了一场7个朝代40余位诗人的巡礼之旅。他被称为"诗人朝圣者",做这一切因为自己喜欢中国文化,当然也有客观原因被指派而来。 虽然书中以30天为线索,记录每一天在哪个地方拜访哪位诗人的生平印记,但作者的追寻之旅历时一年多,2012.8.29-9.14是第一阶段,然而探访途中意外的腿部骨折令他回美修养,然后在第二年11月再次踏上朝圣之旅。大多数诗人的生平之地都荒凉而无人知晓,探访并不是易事,倘若只是指派而来,没有真心和喜爱是万万坚持不下来的,每每作者找到诗人的墓地掏出心爱的酒,与千年前的诗人对饮时,真的很令人感动。
  此外,平凡百姓的诗意也令人动容,无论是作者在荒野之地寻路意外得到热心帮助、还是看似贫苦没什么文化的人实际随口应和作者一起诵读诗篇,都让生活的诗意无限放大与崇高——诗歌不是富裕的专属,也不是文化的标签,它是美,是共鸣,是千百年后不分国籍、不分语言、不分贫富让我们相识、相知的存在。
  和普通百姓的诗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数各地政府对诗人遗迹的不闻不问(当然,李白杜甫不会有这种情况),其中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个诗人的墓碑旁,是飞着苍蝇的垃圾堆。家有珍宝而不知珍惜,可以说是中国由来已久的对待文化的态度。希望不要像敦煌遗迹那般,末了才知道保护。
  最后附上全书的一个朝代和诗人思想导图,前面篇章是去年看的,内容忘得差不多了,涉及的诗人都只写了名字,有时间再来补上内容。
  中国朝代表:
  《寻人不遇》读后感(九):一个老外的中国梦
  最近连续看完比尔的几本书,感觉很有意思。空谷幽兰写终南山隐士,相当于西安周边宗教胜迹导游,看到熟悉的地方,就想起和屁索去年的寺庙之行。黄河之旅写黄河沿岸周边城市风物人情,还写到延安榆林,最后能坚持走到黄河源头令人佩服。还有江南之旅和寻人不遇,旅途中尽是故居和墓地,但凭借一腔虔诚和诗意的想象力,这段路程远远超出了所见的呆板与乏味。 一,也许身为一个中国人,你很难体会中华文明有多么值得玩味,只缘身在此山中,习以为常让我们丧失了对自身文化的敏感和自信。如比尔所言,一百年前的事情,在美国已是古代史,而在中国只能算是近代。源远流长和积淀深厚的中国文化让这个老外沉醉赞叹,在中华大地访古探幽,缅怀先贤,于他来讲,是生命中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像个孩童似的满怀期待,舟车劳顿之苦从不在话下,虽然一路囊中羞涩,行色匆匆,但所见所思的满足感始终充盈全身。 二,不同于何伟的江城和寻路中国,关注周围人事,于日常生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风向,比尔受中国诗歌影响,有浪漫主义风范。在他看来,中国是充满魅力的东方古国,古代诗歌和历史建构的古典文化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力,沿着华夏文明的脉络和诗意世界,他按图索骥,深度发掘,考究印证,游目骋怀,跋涉劳碌不以为苦,路人瞠目不以为然,见废墟如获至宝,处偏远却心自在,一草一木,一诗一路,虽然引经据典尽皆浅显,泛泛而谈,有掉书袋注水的嫌疑,但文风平实,线路明了,一路启承转折巨细无遗,还是很能激发读者步其后尘的兴趣。 三,一本游记的有趣之处,目的地景致的美妙是一方面,有时旅途的琐碎和际遇更加引人入胜。住的哪家店,吃的什么菜,坐的什么车,走的哪条路,遇到一个有趣的司机,邂逅一个健谈的和尚,得到热心人的帮助,也少不了被坑蒙拐骗,口袋羞涩的窘迫,时间有限的遗憾,有和朋友通宵达旦痛饮冰啤的悠长,也有最后时刻才赶上火车的紧张,有时踏破铁鞋却总找不到心中的胜迹,再一转身柳暗花明却有意外的惊喜。身为一个大胡子老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行走在中国的田野乡间,这本身就是一道风景,除了来自人群的好奇围观,还要承受地方政府的戒备盘查,这种特殊身份带来的境遇,有异域和冒险的元素,一路故事多多。 四,比尔喜欢喝酒,向往古典词章中的饮酒意境。他随身携带威士忌,为的是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向他仰慕已久的大才高士们,献上来自遥远西方的玉液琼浆。看过他们的诗词歌赋,比尔有了一个梦想,就是能有朝一日和他们对饮。终于在墓碑前有了这个机会,虽然来的晚了一些,但好在还在同一个地方。对饮之际,他喜欢颂诗一首烘托氛围,或者是墓碑主人的作品,或者是自己的,他也不怕关鲁门前玩刀斧,这种充满诗意和仪式感的祭奠,在他的旅途心愿清单中排第一位,每到一处墓地,他勘察地形,拔塞取杯,倒一杯喝一杯,纵声吟诵,不亦乐乎。有一次时间紧迫,着急赶路,忍痛错过了与刘禹锡的相会。在出租车路过墓地附近的时候,这种痛楚得到了宣泄,比尔摇下车窗,把头探出窗外,对着山林田野大声吟诵了一首秋风引,此刻风声呼啸,顺带着把诗歌的音符传送过去。还有先后三次来庐山意欲和陶渊明对饮的经历。陶公墓地处军事禁区,第一次为士官阻拦,二十年后再来还是一样,士官毫不通融,只能悻悻而返。最后一次来,实在不甘心,就斟满一杯威士忌交给官兵,请求洒在墓碑上代为祭奠。当然也有走运的时候,石屋茅蓬也在军事重地,但在听了比尔的解释后,当值军官不但大开方便之门许可进入,而且主动为其开路,在茂密的箭竹林中砍出一条道路直达茅屋,深山密林有知音,还有什么能比这种事情更美妙呢。
  《寻人不遇》读后感(十):我的记忆点之寻人不遇
  (未按书页顺序)都是我自己觉得有意思的,纯自娱自乐!非我的我评论!纯记录!
  1.作者有时候好奇的点蛮好笑的。比如这页,作者发问羊角面包哪来的!哈哈哈
  2.林逋墓前有乐声这段好好笑。
  3.当初读到王谢,又想起了沥川往事…
  4.作者说中国学生背过这首诗,我只能说闻所未闻!
  5.作者受伤的照片感觉很搞笑
  6.倒数第5行出现一个人名"胡建银",哈哈哈哈真的叫这个吗,真的不是"福建人"的误听吗!
  7.作者说咸亨大酒店的马桶旁边居然有铅笔和便签,并疑心是不是因为鲁迅…我不信
  最后,翻译不错!给译者点赞!
网站目录投稿: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