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绑案后心理疏导宜早不宜迟——Psy525.cn 发生在深圳的绑架学生事件引发公众强烈关注。案件发生后,公安部门全力破案,社会各界也在尽力保护学生安全。除这些应有的功课之外,当务之急是组织社会力量积极跟进心理疏导。 从心理学上说,人们在经历灾难及威胁事件后,容易产生一种持久的心理反应。最典型的症状就是频频做噩梦,常常回忆痛苦的经历,仿佛再次身临其境,在接触与创伤性事件相关联或类似的事件和情景时,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学生被绑架案发生后,除了给当事人及家庭造成很大伤害外,其信息传递与炒作也容易滋生公众的关联性"同感",产生悲伤、焦虑、担忧、甚至恐惧等情绪。这些负性心理一旦形成,很容易发展成以盲从性、模仿性、冲动性等为特征的群体心理,进而可能影响公众正常的生活秩序,家长的工作和孩子的学习有可能受到影响,不利于社会安定。 因此,在现代公共管理中,每当公共事件、尤其是公共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心理危机干预便成为第一时间的常态性工作。比如汶川震灾后,"心理志愿者"也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重建受灾群众的心灵家园;在甲型H1N1流感出现早期,心理专家也及时给学校等群体的"心因性甲流"进行过心理疏导,帮助公众在心理认知上正确对待公共卫生事件。 心理疏导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改变人的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达到排忧解难、降低心理痛苦的目的。在绑架案中,最当关注的是被绑架孩子的心理,他们亲历了绑架事件,因身心承受能力有限,更容易出现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还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他们,家庭及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并及时给予心理方面的专业疏导,帮助其打开心结,乐观健康地面对世界。 同时,对被绑架孩子的家庭成员来说,这件事会留下一道很深的伤口,家长与亲友的焦虑、紧张,以及破案后的激动等,大起大落的情绪都会带来心理创伤,因此,心理疏导也当给他们以抚慰,平缓其失常的情绪。此外,受害学生周边的人、相关学校,关注事件的市民都需要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心理慰藉,比如以更公开的信息平息谣言,以更人本的关怀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个案。 良好的心态,健全的心理,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公共事件之后的心理干预与援助,已成为社会应急体制中最人性化的一部分。绑架学生案件公布后,深圳的义工已主动开始了心理辅导,然而,仅靠这部分民间力量显然不足以应对此次事件给公众造成的心理冲击,职能部门应有更扎实、更得力的作为,助力公众从事件的负面心理中走出来,既关注学生安全,又不致杯弓蛇影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