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载沣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似乎有关他的事迹很少被提起。载沣早期经历十分顺利,25岁便任摄政王,在位三年等于是清朝最后的掌权者。但在皇族中,对于载沣的评价基本都是负面为主,认为他碌碌无为,毫无才能,根本就不配当摄政王。不过当时清朝气数已尽,换谁来都不可能挽救清政府,或许载沣才是早就看透一些,反而得到一个悠闲、安逸的晚年生活。 1、溥仪之父 爱新觉罗·载沣是宣统帝溥仪生父,清朝宗室,于宣统年间任监国摄政王。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指挥不动袁世凯的北洋军,为了请袁世凯出山,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但他还是没能延续大清的命运,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大清灭亡了。 此后载沣长期在天津幽居,虽然后来去了东北,但并没有与日本人同流合污,甚至怒斥自己的儿子投靠日本,后来返回关内继续神隐。 载沣是第二代醇亲王,也算是大清皇室里的青年才俊了。庚子国难中,清廷派人去德国为此事"道歉"。慈禧选中了载沣,他是光绪的弟弟,慈禧的亲外甥,身份特殊。 回国后,载沣受到重用,不仅掌管着健锐营,还是正红旗满族都统。 光绪死后,慈禧选择了载沣的儿子溥仪为接班人,但慈禧紧接着也死了,大清的重任一下子落到了载沣的身上。 但是载沣面临的压力着实不小,他不仅要对付首席军机大臣奕劻,对于袁世凯在军中的影响始终没有消除,他也曾打算除掉袁世凯,但最终未能成行。 短短三年时间,他便黯然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很多人对于载沣接下来的举动觉得不可思议,毕竟儿子是皇帝,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大清灭亡,令人不解。 清朝灭亡后,他也从不参与复辟活动,在张勋复辟事件中,表现的也过于冷淡。 2、为何神隐 首先,载沣是清朝皇室里的少壮派,是晚清的新派人物,也是第一个穿西服的王公。他曾出使欧洲,还带回来很多新式的东西。 可以说他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对于新事物还是能够接受的,对于清廷的灭亡,虽然他不太情愿,但是也知道这是大势所趋,容不得个人意志的转变。 他也确实累了,当初手握大权,也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现在只是一个平民,想要恢复曾经的一切,未免是比登天还难的。 清朝灭亡后,孙中山曾经造访过醇王府,在孙中山看来,载沣能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摆在前头,而把家族利益放在一边,是难能可贵的。 包括后来他去东北,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可以看出他是有大义的,就这份政治胆识和魄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有的,也着实让人钦佩。 当然了,另一个原因是载沣本人的性格有点优柔寡断,缺乏魄力。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经说:"载沣胆小怕事,难堪大任,无法给予儿子一点保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