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网友发帖称,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不仅要求全校学生向孔子像下跪磕头,还规定在校学生清晨5点必须起床诵读《道德经》、《孝经》,不少学生对此怨声载道。该校罗姓校长表示,学生跪拜孔子像确有其事,但"他们对祖宗圣贤的崇拜是油然而生的",学校并未强制要求学生下跪。(1月31日《新京报》) 目前,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真正在重建亲密的关系:中小学有了系统的国学教材,民间私塾和经堂遍地开花,孔子学院也和国外大学合作。只是,传统文化既有仁者爱人的一面,也有酱缸文化的一面,故此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宝丰的学校大概就犯了这个毛病,让学生向孔子像下跪磕头,美其名曰油然而生的崇拜。报道中的事实是,有网帖称,就在去年,学校曾让学生集体跪拜孔子像,没有跪拜的学生会被校方在大会上严厉批评。 下跪磕头和读经学习没有直接关系,这种"仪式"更多的是一种非平等关系的体现。为了自外而内强化社会、宗族和家庭的秩序,下跪就成为社会公认的典型仪式:下跪磕头是最无助的姿势,一是身体要比对方矮很多,二是向对方暴露身体脆弱处。这意味着放弃身体的主动权,把自己交给对方任意处置,以此表达心理层面的臣服,并期待对方能够怜悯自己。 无论是宝丰高中让学生跪拜孔子像的偶像崇拜,还是秋风等新儒者带弟子在孔庙行跪拜大礼的复古,亦或是不少国学院读经院举办的所谓下跪拜师的表演,表面上跪拜的都是孔子等先贤,实际上在跪拜的过程中,老师摇身一变成了先贤和学生之间的媒介,获得了解读经史子集的权威。可是,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典籍啊,在教室坐着读,在床上躺着读,在马桶蹲着读,在网上玩着读,都是允许的,也都能习得知识。换言之,要求学生向偶像下跪的人,潜意识里就是想获得媒介的地位,好叫学生对自己言听计从。接受采访的校长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仅是分数,分数是外在的,立德树人做好了,分数就一定能上去。"看似立意高远,说什么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但其后面的逻辑则十分不通,"立德树人做好了,分数一定能上去"。这大约就是网帖所说,学校要求诵经的原因是"校长认为读经能上北大清华,读完学渣变学霸,学霸上清华"。 如果真的是学生自愿,无论是读经还是下跪,人们还都可以容忍。问题是,学生并非自愿,全由学校做主,嘴里说着取其精华,思路其实却十分糊涂,往往吸收其糟粕,变相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和权利。教育的行政化弊端与传统文化的媒介权威联手,学生成为"实验品",为了学校心目中的高考"乌托邦"耗费大好青春。而且,传统文化一般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过程中完善自己,修炼成为君子,或曰士。学校把读经等传统文化当成勇闯高考独木桥的功利化阅读,已经谬之千里了。恐怕对高考没多少帮助,对修身养性,也就是培育合格的社会公民,也没有益处。 学生读经或许是好事,但过度行政化的干预反而容易让糟粕死灰复燃,值得警惕。俗话说,经是好经,都让歪嘴和尚念坏了,比如要求学生下跪磕头。校长和老师在带领学生读经时,应当先扪心自问,我是歪嘴和尚吗?这样才能尽最大努力取其精华,而非纠结于磕头等外在形式,才能真正古为今用。 网友观点: @动物屋320:我在想跪拜到底是多失面子的事?如果把跪拜只当成礼节,而不是自尊的代表,那向先贤表示必要的礼节不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儿?祖先给了我们血肉,在祭拜时需跪拜;孔子给了我们真知,充实了我们的灵魂,是不是也该跪拜感激? @一眼便一世:为什么总是看表面?传承文化、敬仰先辈并不是一定要表现在外在啊,一味地搞形式主义,难道这样就真的对教育有帮助?拜托还是现实一点吧! @小女子不快乐:为啥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都尊崇孔子,因为封建统治阶级需要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理论来奴化和统治百姓,所以有时候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好的内容,我们需要的是取其精华,而不是全盘接受。孔子本身并不比老子或其他学说创始人崇高多少,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再推崇和后人在此基础上的完善才有了今天的儒家文化。 @千年老人参1111: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对文化的传承更需要必要的形式。跪拜只是表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有点文化的魔茶张: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还是有区别的,文化传统落在传统上,有延续性和依赖性。自己都承认是文化传统了,若不是从封建时代那里延续下来的,又是从哪里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