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润++李大卫 相声《钓鱼》说的是男主角自己不会钓鱼,从鱼市买鱼冒充钓鱼业绩的笑话,上市公司自己不能赚钱,光靠买获得自己不懂的行业的利润,和这段相声的荒唐如出一辙。 上市公司并购始于美国,现今已成为中国市场的核心话题。中国上市公司收购的第一单应该是1993年深宝安收购延中实业,至今已经23年。2014年以来,交易量出现爆发,有人断言中国企业的并购潮来到了。 言外之意,并购重组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美国至今五次并购浪潮,按时期总结曰:横向、纵向、转型、敌意、巨型,对应美国经济的托拉斯、控股化、新技术、金融发展和全面繁荣五个阶段。中国发展快,大有三步并两步之趋势。 对标而言,中国当前并购潮背后,是中国经济从投资到消费"换轴"时期。企业寻求集团化以防御行业景气变化风险,相当于美国前两次并购潮阶段。中国应以美国为鉴,借此完成企业分工标准化、行业集中化和经理人职业化三个主题,而并购重组泡沫化却并不该是其中的关键戏码。 以利润和概念双驱动的中国股市,基于并购增厚eps、改行就有高成长的假设形成了并购股票必涨的幻觉。反过来,不少玩家利用这种大众幻觉大玩花样:高额承诺业绩装入上市公司,增发配融股民买单,业绩变脸或默许或赔偿,但换股套现已完成,你奈我何。 于是,并购重组的故事替代商场的现实与残酷,成为了上市公司实现市值神话和盈利增长的重要手段。 按照证监会要求,我国股市的并购重组的特色是强制做业绩承诺,那么追溯数据,过去几年完成的并购是否真的实现了业绩保障?2013~2015年,并购当年标的公司承诺业绩增速皆为正增长:33.77%(2013年)、68.20%(2014年)和74.99%(2015年),剔除承诺业绩后,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速为:-55.97%(2013年)、-55.51%(2014年)和-32.37%(2015年)。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并购"花钱买利润"的情形愈加严重,主营业务萎缩速度很快,上市公司内生性增长濒临枯竭,而并购标的逐利动机下的业绩承诺具有短期性和不稳定性。 依靠不断外延式并购来维持市值或保壳,不仅不能使上市公司焕发内在增长,反而将资产包袱越背越沉,并非长远之计。 中国并购走得快,但一步一步要分清楚,当前最需要的并购模式是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横向并购,之后是管理标准化的纵向并购,第一步没走完第二第三步就迈出了,只能是欲速不达,作茧自缚。不利于国,不利于民,更不利于股民。这也许就是并购重组新规出台的整体考虑。 高英培老师有个相声《钓鱼》,说的是男主角自己不会钓鱼,但好面子自我吹嘘,从鱼市买鱼冒充钓鱼业绩的笑话,上市公司自己不能赚钱,光靠买获得自己不懂的行业的利润,和这段相声的荒唐如出一辙。 在上市公司市值狂飙突进时,我们还是多嘴问一句,您这鱼是钓的还是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