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这个概念由来而久,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就已经开始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放眼国内,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绩效考核逐渐得到众多企业主的重视,也常听HR们讨论这个话题,有的正准备推行,有的正在推行,有的已推行了几年。效果怎么样呢?用HR常说的一句话来概括:"绩效是HR最难应对的一个模块,风险很大。"看了这句话,如果做过绩效,你应该知道其中的含义。 为什么各家企业推行绩效考核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推行绩效考核固然是大趋势,任何一个HR都无法否认这一点,只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了两百年,固有的传统文化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推行绩效的阻力可想而知。然而,"企业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绝对不是我们绩效推行失败的理由,找对方法是关键,外部环境既然无法改变,就从自身找找原因。 曾经听HR们讨论"推行KPI(即企业关键绩效指标)还是GS(即工作目标设定)"、"BSC(即平衡计分卡)是不是更好"这种话题。单从理论上来看,BSC似乎更胜一筹,因为它把绩效考核生生提到了战略层面。 "众多跨国企业都在推BSC,我们也用BSC岂不是更国际化?"如果你这么想,就已经输掉了两成把握。这让我想起了中学时代为学英语去书店买听力磁带,有初级、中级两种,当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级,自以为中级听懂了初级更没问题了,结果发现中级难度实在太大,一段话只能听懂几个单词,各种挫败感直接打击了我的积极性,效果当然适得其反。同理,企业选择采取怎样的考核方式,要看看自身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从基础、简单入手,逐步摸索与完善,清楚考核的目的,切勿为了考核而考核。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观察,BSC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并不适宜,BSC注重的是对组织能力的打造,也就是常说的核心竞争力,看重的是组织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真正的BSC实际上是一种战略落地工具,需要企业有明确的战略,再根据战略做出企业、部门甚至个人的战略地图和发展规划,依据规划提取考核指标,同时要求企业业务的开展相对稳定,各部门分工明确且短期内无重大变化,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基础。只有具备这些条件,企业才可考虑推行BSC。 尽管许多企业都在推行BSC,但他们实际上也只是把KPI考核指标简单地划分为财务、客户、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而且往往划分得并不准确,并未真正体现出BSC的精髓所在。如果你不是中国五百强企业,建议不必刻意推行BSC,能把KPI考核做好就已经不错了。 国人做事喜欢大而全,有一点"跟风"情结,往往纠结于"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这种概念上的区分,力求考核面覆盖全员,考核指标涵盖其主要工作,既要考核工作业绩又要考核能力、态度,既要上级评价又要员工自评,考核结果还要跟薪酬、晋升、评优等等关联,各项制度、流程都想一步到位。在这里,笔者建议把考核工作聚焦一下比较好,遵循但不拘泥于现代方法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量身打造适合的考核体系,权衡绩效考核的投入产出,事先评估考核带来的文化冲击,未雨绸缪。 任何一种考核方式都离不了设定指标、过程辅导、考核、结果应用这四个环节,这实际上是一个PDCA循环过程。 事先理念宣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凡事攻心为上,在定指标之前,建议加入"理念宣贯"这一环节。国人的职业观念喜欢追求稳定,受父辈的影响,大部分员工都想找一个收入稳定、福利好、能熬到退休的企业。这种思想从根源上就存在一种惰性,这种惰性也成了绩效考核最大的阻 力,此时,理念宣贯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HR至今依然把绩效考核当成一种管理手段,一切从管理的角度来推行。笔者认为,HR需要转变这种思想,因为,任何一家企业的业务部门永远都是核心部门,HR永远都是支撑部门,也可以说是服务部门,"先服务后管理"的理念需要HR把绩效考核看做一种帮助业务部门更好地完成组织目标的工具。企业推行绩效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工具激励先进,分解达成经营目标,提高组织协作效率,在组织内形成一种正能量的绩效氛围。理念宣贯的重心建议放在中高层,尤其是中层干部,因为他们是绩效推行的主力,要让他们首先认识到HR是在帮助他们学会使用这种工具,更好地管理团队,同时,倡导正激励的理念,因为考核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来激励,而不仅仅是用来处罚。 考核指标需"上下博弈"。理念宣贯之后,就面临着怎么定指标的问题,考核指标的制定实际上是经营压力的向下传递,是一个上下博弈的过程,建立在上下级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需要以上级为主导,不要过于民主,以防争执不休。考核指标不仅用来衡量某个组织、某个人的绩效表现,也是当期工作重心的体现。因此,指标不需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求多,根据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承受能力和企业文化特征,适当选取几个当期重点工作拿出来考核即可,一般不超过十个,中小型民营企业建议不要超过五个。考核指标制定的难点在于目标值的确定,不要指望一开始就能找到合适的目标值,目标值也不一定是数字,根据以往的经验,需要至少经过两轮的考核目标值才能相对合理。 需要注意的是,考核指标不要刻意追求量化,实际工作中许多工作都是不能量化的,特别是对于职能部门的工作,评价都是比较定性的,而且许多工作只能由上级根据完成情况酌情打分,这类指标即使前期模糊一些也要拿出来考核,通过考核让员工意识到这些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考核逐渐摸索出有效的评价方法。另外,考核指标一定要有评价依据,如果缺乏评价依据,就要通过制定一些配套的流程、措施来获取。评价依据的获取成本不宜过高,不能因为考核而影响正常的工作效率。 重视过程辅导的环节。过程辅导就是常说的绩效辅导,这个环节很容易被忽略。时常听HR说终于定完指标了,终于签目标责任书了,然后长舒一口气,好像定完指标就等着考核了。实际上,定指标只是绩效考核的一个开始,考核的目的在于提高绩效,而提高绩效的行动就体现在过程辅导这个环节。现在的企业都在着力于打造核心竞争力,但落地时则应更多体现在员工业务水平的提高上,员工就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许多企业称员工为人力资本,我们对员工进行过程辅导,提升员工业务水平,就是为了让人力资本增值。 过程辅导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公司采取绩效考评会的形式,也有公司采取小组会议或一对一辅导。实际上,过程辅导贯穿于整个考核周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里建议管理者不要拘泥于正式的会议,有时非正式的辅导会更容易让员工接受。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一家企业老板自从读了MBA之后便推行绩效考核,为了体现过程辅导,每周五下班后都组织一次绩效检讨会,由各部门领导撰写固定格式的PPT,逐一上台讲解各项指标完成进度,由于部门较多,每个部门至少需要10分钟的讲解时间,大家急于下班,除了老板点评几句之外几乎没有人发言,使绩效辅导变成了绩效监督,给部门领导的感觉是老板在监督他们,而并非在辅导和帮助他们,这种会议的召开又过于频繁,结果是人人怨声载道,每周应付了事,此项措施最终也不了了之。 谨慎处理考核和结果应用环节。考核和结果应用环节是最令人头痛的,许多企业实行考核结果强制分布,无论评多少分,总会分出A+、A、B、C几个绩效等级,每个等级意味着奖金的差距,这是下属员工最敏感的因素,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员工不满、申诉,甚至离职。 造成无法客观评价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指标的难以量化,目标定得或高或低,对下级实际工作表现的了解程度,员工工作本身的难易程度以及个人印象等因素,都会影响考核者的判断。如果你无法解决以上问题,建议暂时不要将考核结果公开。每个部门一般最多十几名员工,谁表现好谁表现差都有目共睹,评分时可以在部门内予以横向比较,并且前期只强制分布绩效突出的员工即可,也就是只奖励暂不处罚,这样比较容易推行,待考核过几轮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再逐步走向正轨。 提高绩效水平是我们推行绩效考核的目的所在,与其相关的所有工作开展都要以此为前提,不要迷信方法和模型,量力而行,摸索出适合本企业的考核方法,才是成功的关键,没有更好,只有适合。 责编/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