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有不少教师还是平庸的"教书匠"。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依旧充当着知识的"搬运工",依旧漫无目的地消费着知识,缺少对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发现和积累,缺失对自身教育活动成长经历与教学经验的回顾和总结,缺乏知识的融合、嫁接、改进、蜕变、积累、创新和再生能力,即缺失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导致教育教学走向了平庸。 新时代的教育需要知识革命。那么,教师如何从知识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生产者和创造者?笔者以为,加强知识管理应成为当下教师的自觉行为。 首先,要从课堂教学起步,以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资源库为基石。当下教育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课堂教学始终是师生碰撞思想的"跑马场",这就为产生教学新知识创造了机会。课堂教学变幻莫测,教师的预设无论多么充分,在讲授过程中,在学生质疑中,在师生对话中,总有思想火花会随时冒出来,但这些资源素材总是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并激活自己的思维内驱力,养成勤于反思和及时记录的好习惯,除了及时记录自己的独特理解、教学反思,还应该经常整理有一定价值和代表性的题目,教具的制作过程和使用说明,实验的改造和跟进,有一定创意的学生教育活动方案等内容。此外,那些教学问题、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所犯的错误,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可以为加强和改进教学提供依据,所以,教师还要化腐朽为神奇,把问题和错误变为教学资源。 其次,教师要重视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教育生活史是教师最重要的个体知识管理,最本真的教育研究。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处,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他的话警醒我们,教师只有以研究的心态实践,才能避免日常工作的单调乏味,才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网络普及的当下,博客能够成为教师撰写教育生活史、加强个体知识管理的极好工具。这个看似"小儿科"的行为,其实能够反映出思想观念和教育行为转变的磨炼过程,更表露出长期修炼的心路历程。 再次,教师要善于向知识管理共同体借力、发力。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学科跨界、抱团发展。为此,不少学校组织了各种学习型"自组织",如"教师成长志愿者共同体""未来教师成长联盟"等线下知识管理组织,还有"读书会""教师写作联盟""教育创新论坛"等跨学校、跨区域的学习型组织,这些不同层面和形式的"自组织",为教师持续学习和创新实践构筑了知识"高速公路"。在知识管理共同体里,大家可以自主选择,不仅能够和而不同地反思、批判、碰撞并吸纳思想,还能发出并倾听专业发展的时代强音,更能激荡和分享智慧,提升脑力,为完成时代赋予的教育任务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