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深入课堂,走近学生,真正融入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时,便会有一种"谁解其中味"的感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感悟;学习 下面例子是高三学生真实语文能力的一个缩影。老师布置了一篇文章,冯骥才的《苦夏》,要求认真品读,把文章中映象深刻的句子找出来并摘录下来并说明映象深刻的原因。设计意图,一是借鉴大家对生活的领悟,引导学生细心体悟生活的细节——生活就是要多情善感才有滋有味;二是理解主旨体会作者由炎炎夏日所生的感悟,丰富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与认识。然而在课堂上,部分同学称没有时间读;部分称读了,但不知在说什么;还有部分摘录了句子或段落甚至背会了,但不能很好地说明喜欢的原因,两句话不到就结束了。预计过不了两天冯老的文章在这部分学生脑海中统统地灰飞烟灭了。同样我们教材里那些古今中外各路精英们的文章,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在学生脑海里也都是九霄云外的事了。面对如此现实让人不禁心生疑惑啊! 一、为考试服务的流水线似的教学 事实上我们的学生都很忙,老师都很累,大家都在辛苦,但实际效果真让人觉得有点南辕北辙、匪夷所思。其实这与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内容不无关系。基础年级的周练、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毕业年级时隔不久的模拟考试以及无数的练习试卷构成学生与老师生活的主线,学生疲于应考,老师疲于出卷、阅卷、讲卷。此时的"教学真就好比车间的流水线,每一位教师几乎都在干同一件事——锻铸雕琢符合标准的零件。"学生与老师成了俯首帖耳、谨小慎微,为答案是从的奴隶。学生的蓬勃朝气没了,对生活的喜怒哀乐淡漠了,为此对语文所涉及的一切文章都没有感觉了了。考试其实就像人们关注的幸福指数一样,如果幸福指数所涉及到的数字并不能准确反映人们的幸福程度,那么人们将很容易的被幸福了,同样学生的考分很高,而没有与之对应的实际能力,那么学生就扮演了能力被提高的角色。 过度的关注考试让我们训练出了一批善于迎合出题人意见,揣摩出题人意图的"聪明的精神病患者或有良好适应能力的笨蛋。"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期待的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优秀人才却与我们渐行渐远了,这种缘木求鱼的游戏我们已经玩了很多年了。 二、急功近利的"教"与"学" 学生在高中,三年语文的学习,究竟要学什么,得到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我们这个物质极度丰富,以中国制造而闻名的国度里,人们尽情地享受物质闻名所带来的便利时,也正被物质所异化。语文,这一在中学生身上很好地传承精神文明的乐园正被悄悄吞噬着。快节奏的生活,浮躁的生活氛围让语文的教与学也坐上了高速列车,快速的朝目的地驶去,而这恰恰违背了语文学科特点的宗旨。语文历来承载着陶冶情操的使命,是德育与美育的良好平台,因而它是一门注重过程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的学科。语文的主要载体是语言,通过书面的或口头方式来实现其目标。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语文教学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验,获取作者类似的审美经验和语用经验,其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应该是阅读,在阅读中去理解去体悟,获得一种独特的感受或新的认知,从而提高鉴赏与审美的能力。这便是高中语文存在的真正意义,它不是步骤与结果的罗列,而是更突出过程的丰富、充实与精彩,是真正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 在批量生产的大工业制造的时代里,我们的知识、人才都在大批量的速成着,我们向着心中想象的目标昂首挺胸地前进着,可是大到人才的培养,小到语文的学习倒更像冯骥才笔下河北省的白沟泥公鸡,是精致的手工艺术品,是手工艺术者将自己的所有情致凝聚在时光里的珍品,是一切急功近利者永远都望尘莫及的。陈玉琨教授说:"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成绩固然重要,但语文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伴随终身的素养。 三、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立足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 很多年来教育界人士一直行进在"课改"的路上。于漪先生的"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蔡澄清先生的"点拨式教学",魏书生的"六导"教学模式,他们的理念与思想哪一个不是我们提倡与实践的。但是如果把上课变成固定的模式:复习几分钟,讲解几分钟,提问几次等,过分的量化,教学活动只能变成机械的操作,毫无趣味与生机可言了。试想,优质的课堂,有效地教学活动如同好文章,他们都有感染力,有活力,有创见,但内容与形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绝对不会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张春华说:"一个人的课改也许并不难,可以从模仿名家的课堂教学开始,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一节课,一个教学方法,甚至一个教学细节开始。"有效地教学方式是立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有的老师思维缜密,思考深入,他们的课堂一定是一场思维火花碰撞的盛宴。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将会深刻感悟到思维的超能量。 也许每个语文老师都不能方方面面的恰到好处地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特点所要求的那样精彩,但如果能发挥自己的优长,展现语文的宗旨,很好地体现出语文魅力的某一侧面也很好。如果学生渴求一滴水,老师虽不能倾其一片海,但也要捧上至真至纯的一滴;如果学生要摘一片红叶,老师虽不能给其整个枫林和云彩,但一定撷取最美的画面为其展示;如果学生要一个微笑,老师定会敞开火热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