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有关注金融领域的菜友,应该都有在证券、股市等交易中多次看到过"头寸"。 很多人光是看到一个"头寸",就已经够莫名其妙的了,还经常听说"多头寸"、"拆头寸"、"头寸松"、"头寸紧"…… 真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感觉金融圈是不是有一套自己的黑话体系? 那么,头寸到底是啥意思呢?反正首先能肯定的是,这不是一种什么新发明的发型...... 用大白话来说,头寸其实就是款项的意思,指的是银行当前所有可以运用的资金的总和,主要包括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放同业清算款项净额、银行存款以及现金等部分。 作为专业术语的头寸,也称为"头衬",是一种市场约定,承诺买卖合约的最初部位,买进合约者是多头,处于盼涨部位;卖出合约者为空头,处于盼跌部位。 很多人觉得费解,直接说款项不就好了么,为啥要叫头寸呢?这其实是有历史出处的。 光绪年间,各省铸造的银元重量和成色不统一,数量上也很难控制。 辛亥革命后,各省因急于用款,加工赶铸银元,滥铸铜圆,滥发钞票和军用票,导致本来就混乱的币制更是乱上加乱。 清朝灭亡之后,袁世凯出任大总统。 恰逢当时,北洋政府想借助货币改制来解决军费问题,于是便决定铸发货币,来一场币制改革。 袁世凯为了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头像铸在币面上,于是就有了"袁大头"这个词。 当时银行用于日常支付的就是"袁大头",而10个"袁大头"摞起来的高度,恰好是一寸,"头寸"这个词便是由此而来的。 后来,银行逐渐用头寸代指资金数量,来表示款项,然后这个词就一直沿用至今了。 收多付少,叫做"多头寸";收少付多,叫做"缺头寸"; 结算收付差额,叫做"轧头寸";借款弥补差额,叫做"拆头寸";想方设法调进款项,叫做"调头寸"; 暂时未用款项大于需用量,叫做"头寸松";资金需求量大于闲置量,叫做"头寸紧"。 ...... 上面这些,都是我们日常关注金融领域时经常会看到的一些用语,很熟悉有没有! 希望看完今天的文章,可以让各位菜友豁然开朗!什么是头寸,你get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