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文课堂;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教学艺术,以更好的教学方式把知识更快、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教材不仅是"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我们要在课堂中充分地利用好教材。当然,教学不能只是课程教材的传递,还要重视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冲撞;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技能的训法,方法的掌握,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把学到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充分地发挥出来。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感受。 一、教学内容的疏与密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它的意思是说:在国画中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而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内容,我便放手让他们自己学,或者以读代讲,一笔带过,这是教学上的粗线条。然而,对于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则必须浓墨重彩,仔细地多讲一些。在教学中,更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密而有致"。例如:我在教学《挑山工》一文时,便注意"疏""密"结合。"挑山工走的是什么路线?游人们是怎么走的呢?"学生只需要仔细地读几遍课文就能很快找到答案,不需要我费太多口舌,学生就能知道"挑山工与游人走的各是什么路线",这便是教学中的"疏"。而文中的重点:为什么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的路线,路程要比游人多一倍,但常常走到游客前头去了?以及挑山工的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这些都需要我重点讲解,于是,我结合前文所说的"挑山工和游人走的路线"讲,把前后文一一对应起来,学生很快知道:挑山工的路线虽长,但他们是一个劲儿往前走,而游人们却走走停停,东看西看,自然挑山工就比游人走得快了。从而引申出:"做任何事都应该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道理。在此我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讲解课文。这就是教学中的"密"。"疏"与"密"的有机结合,学生就能更好的学课文。 二、教学节奏的张与驰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驰"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我因材施教,当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可以自己读懂的,或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的,可以稍稍加快教学节奏。反之,教学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枯燥的,要表现得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对课文中的重点部分则要"动作慢",要细细讲解,逐句品味。如教学《铁人王进喜》时,引导学生通过"铁人"一词来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找出表现王进喜"铁人"精神的句子,找到后,我便一句一句地讲讲读读,通过朗读、讲解,学生渐渐地明白了,王进喜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不顾个人的安危,奋不顾身的精神,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运用了"慢节奏"。但对于文中的事情的起因和结果,我便运用了"快节奏",让学生自己读。教学中有"张"有"驰","张""驰"有度,对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语句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程序的顺与逆 "顺"是按课文顺序安排教学顺序,逐段讲解课文,如在讲解老舍的作品"猫"时,课文主要讲了两方面:一是猫的性格古怪;二是小猫的淘气可爱,是并列关系,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逐段讲解的方法。 "逆"是不按顺序,而是从文章的结尾导入,因为一般结尾段在文中会起总结、点题的作用,让学生从"点"到"面",然后引入正文,也可以从重点段教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讲解《爱国将领邓世昌》,我便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一节引入,让学生围绕"邓世昌的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到文中去找有关语句,然后在按顺序教学。 在教学中常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这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阅读基础确定,"顺"、"逆"有道,对学生理解课文是很有帮助的。 四、教学形态的动与静 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形"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在课改的今天,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多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整堂课中,让学生读读议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有时也需要"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把问题想得更透彻些儿,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当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动""静"的合理搭配,应当考虑年级的特点,课文的特点,这样便能更好的教学,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美在和谐,在教学中,我灵活运用了各种教学技能技巧,使之处在协调、适中、完美的状态中,使学生在和谐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