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杨辉亚,吃的是商业调查这碗饭。现如今登上了湖北、湖南两地商业调查"大哥"的位子,年营业额近千万元。 入行:不去造船厂偏要搞调查 初见杨辉亚时,恰逢肯德基的4名洋高管登门找他们为一款新品做市场调查。杨辉亚的公司负责招募消费者,现场试吃新品,并给出意见。事实上,这只是调查工作中的一环。 "为什么洋快餐推出的每款新品都那么成功?"杨辉亚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国外大公司管理规范,推出每一款新品之前,一定会做缜密的市场调查,将市场风险降到最低。其实,洋快餐也有许多不成功的新品——只要没过市场调查这一关,那就注定无缘‘面世。" 1998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江苏的一家造船厂。但骨子里爱冒险的他却不想过那种"一眼就能看穿一辈子"的生活。 最终,杨辉亚没有去江苏,而是留在武汉。四处碰壁后,终于有一家叫中南社会调查研究所的单位肯接纳他。他就这样一头闯进了商业调查这个陌生的领域。 单飞:草根小公司一年冷板凳 早期,中国的商业调查市场并不成熟,钱也好挣。杨辉亚不怕吃亏,没人愿接手的苦差,他都敢去跑。也正是凭着这股"傻"劲,他成了金牌业务员,单位90%的单子都在他手上。 2002年底,武汉的商业调查公司不过10来家,商人们并不像如今这样重视市场调查,往往"拍拍脑袋瓜"就作出决定。杨辉亚的老板觉得盈利太慢,将重心转向其他行业。见此情形,杨辉亚大着胆子找到老板"谈判",希望能承包公司的调查业务。 老板没答应,杨辉亚决定单飞。开调查公司,门槛并不高,但想接到利润丰厚的大型调查项目,就必须有重大战绩,比如曾为某名企做过调查,或参与过全国性重大调查项目。可创意无限只是一介草根,杨辉亚坐了一年多冷板凳。 奇迹:啃下"鸡肋单"亏了也是赚 2004年夏天,北京一家知名调查公司接到宝洁的调查项目,其中对武汉市场的调查,要转包给武汉的调查公司完成。 这是一个典型的"鸡肋单":200份问卷,一份问卷长达80页,要求5天完成,时间紧、佣金少,万一办砸,还会大大影响江湖名声。 同行们没什么兴趣,杨辉亚却抢着去"啃",因为他发现了潜在的商机:商业调查有个规律,一旦能和知名企业合作,客户一般都会向其他大型企业推荐。只要集中全部兵力搞定一家知名企业,通过他们的传播,很容易打入商业调查市场的高端客户群中。 杨辉亚给自己下的任务是每天完成15份,三个员工每天完成10份,其余请兼职人员完成。"一天15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杨辉亚说,他每天上班前必须完成三份入户调查。早上6点起床,一栋楼一栋楼地爬,挨家挨户地敲门,好不容易把门敲开了,听说是做调查的,有人立马要关门,他只好说自己是勤工俭学的学生,以博得对方的同情,完成调查。 最终,调查如期完成。事后核算,这单业务采集了500个样本,收费仅2万余元,摊去费用后,不仅没赚钱,还亏了千余元。 不过,杨辉亚仍将这单业务视之为自己的第一桶金,因为对方对调查结果非常满意,杨辉亚的创意无限公司成了其湖北指定执行商,一时的亏钱,但赚到的后期收益远超过他预计。"外企非常看重商业调查,一般会把销售额的千分之四用于这一块,‘蛋糕很大。" 被宝洁"看中"后,杨辉亚再到北京、上海等地寻求分包业务,就像拿到入行许可证,不断有公司将调查项目交给他做。 跨界:一边做"军师"一边玩投资 杨辉亚就此一炮而红。他将红金龙烟厂、武汉联通、劲酒、协和、同济等本地知名企事业单位的项目揽入怀中,并将分公司开到了湖南。2012年营业额800多万,他的公司如今每年的营业额都会递增30%至40%。虽然营业额稳定增长,但杨辉亚并非没有危机感。 2009年开始,他将调查业务交给了几个员工打理,开始寻求事业的突破点,"主要是为企业做营销、创意策划,也就是俗称的‘军师。如果经过调查论证,发现项目有钱景,我也会投钱进去。就像今年,我合作过的一个老板到福建武夷山包了几千亩山开茶场,我飞过去看了几次,觉得不错,也入股了。" 如今,杨辉亚又投资了三家公司,虽然不断玩跨界,但他却没有失过手,"懂的生意,我亲自操盘;不懂的生意,我请懂的人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