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是感受文字的魅力,是与名家的心灵邂逅,是与时代的相碰。 有感社会制度: 首先,这本小说是司汤达大师根据当时的真实刑侦案件所改编,这不难想象,这本小说所反映的必然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那是当时社会的镜像折射。 小说创作背景是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大革命失败后,而作者是一位忠贞的拿破仑的拥护者,所以这本小说是司汤达用自己的笔继续的拿破仑的事业。本书的副标题为《1830年记事》,司汤达本人阐述为"作者要写的,是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政府带给法国的社会风气"。是描写的1814至1830年的波旁王朝所统治下的严肃的,黑暗的,尊重道德的,又是冷漠的法国。 小说是通过塑造于连这一人物形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制度问题,也是在鞭挞复辟王朝。于连生逢在红与黑的世代交替时期,童年对拿破仑帝国的深刻印象,是反封建君主的抗争,白袍银盔的威武骑兵,伴随于连的成长,待他成年之后迎来的是复辟王朝的黑暗腐朽,这一切肯定带有作者本人的感情色彩。 之所以称之为描写的是严肃的法国,是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的等价交换原则的主导地位以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冲击。文中德·瑞拉市长是有权有势的贵族,在聘用于连作为家庭教师的时候,有与于连的农民父亲相斗争的情节。这位尊贵的市长无法用自己的特权来强迫对方接受这一职位,最终只能是依顺了于连父亲的贪婪的要求才得以让于连来自己家作为一名家庭教师,虽然这其中有贵族势力之间的攀比心理,(瓦尔诺先生是市长的一大比较对象,市长总是自以为是地担心于连会被其抢走而让自己在比较中落下风)但是不得不承认等价交换原则起到的作用更大。劳动力这个时候成为了商品,市长的特权在体制下也无法施展。 而谈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冲击,金钱的力量逐渐超过了以往封建的门第意识,这在文中的体现则非常之多。市长夫人在市中受人尊敬,并非是她出生贵族,而是她有一大批遗产可以继承,就连最后她与于连暧昧关系的暴露而未被市长大人计较也是因为这笔遗产。而且在小说开端便有一句描述,"‘带来收入’,这便是维利耶尔能决定一切的名言。"这很直观的体现了金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社会的地位。年迈神甫的无惧免职是因为继承了田产,每年有八百里弗尔的收入,暴发户瓦列诺官至省长并受封为男爵,教会职位门户大开,这都是金钱的魔力。在《红与黑》中,我们可以看到,偏僻外省的穷青年,手头也有卢梭宣传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忏悔录》,并且"全靠这本书来建设自己的理想世界"。尽管复辟王朝统治了十几年,但还不能恢复等级特权思想的绝对统治地位。德·瑞拉市长总想在自己家庭范围内维持严格的等级,经常对妻子说:"要保持我们的地位和权威,所有在家生活的人,只要他不是贵族,接受了工钱的,都是你的奴仆。"但就在这个家庭范围内,他这个原则也遭到强有力的挑战,于连受聘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与主人同桌共饭。当市长向他摆贵族老爷的臭架子时,他不止一次用激烈的言辞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并处处计较贵族主人是否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这样的矛盾就是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冲击。 而称之为黑暗的法国,则是在复辟王朝下的恐怖现象。像木尔侯爵这种流亡贵族,又卷土重来,成为"法兰西大臣"。他那些亡命的同伙,也都加官进爵。他们利用自己的政治权力飞扬跋扈,巧取豪夺,鱼肉人民。德·瑞那市长为了修建自己的大花园,甚至可以使公共河流改道。而社会下层则是民不聊生,农村的劳动人民"在冬季的黄昏,从田野回到自己的茅屋时,在家里找不到一片面包,甚至连栗子和土豆也没有。 而这种阶级矛盾并不是最恐怖的黑暗,反动势力的猖獗才是。在文中的神学院里,那是人间地狱,于连初到于此,吓得"两腿发软,不由自主"。黑袍掩藏着人们古怪的面貌,大屋子里穿梭的黑色身影,点缀着苍白色的面孔,在黑白交织间,刺眼又如同闭眼,还有腐烂坟墓的气味充斥着鼻子,这是牢笼。 然而这不仅仅是困住了肉身,更是用巨钳锁死了青年的思想。思想上青年们没有任何自由,不许谈政治,除了宗教经典外不允许阅读任何书籍,卢梭,伏尔泰的书籍成了违禁品。于连偷藏了一幅拿破仑画像却因此而吓得脸色发白。法国每一个小城市每一户人家读的什么报纸,来往的什么客人,都被这些披着黑道袍的义务密探打听得一清二楚。于连和市长夫人的关系也被反动教会利用来达到卑鄙的目的。在青年主人公于连的眼里,"流氓依靠教会"而飞黄腾达。"虚伪妄诞发展到登峰造极",这个社会充满了"公开的贪污"和"卑鄙的虚荣",到处都是"社会的蠹贼"和"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这是黑暗下见不到黎明的恐惧。 更值得一提的是冷漠的法国,这是制度的冷漠,是人性在所谓制度下的刻板,在金钱面前的背弃。于连父亲因为于连身体孱弱而对其嗤之以鼻,当于连被市长邀请去做家庭教师后,父亲便欣然为了金钱让于连去了,这才是于连对于他父亲而言的利益价值。或许他那两个身体强壮的哥哥也是如此,只是换了和父亲一样由伐木获得利益的方式罢了。尔后于连入狱,父亲起初到狱中去,并未想救于连,痛斥了他一番后听于连说留了一笔财产,便又欣然的改变自己的想法。这是父爱。这是在金钱利益下最伟大的父爱—冷漠。而所谓制度,这种封建等级以及新兴的资产阶级势头,都是以一种高人一等的身份出现,总是带着光环指点着别人的行为与存在。于连自己在市长家里做家庭教师时,就曾多次因为等级这一东西而生气,而自己苦恼,哪怕是那位爱着他的市长夫人。这种制度的约束,桎梏是逃不掉的,没有一种外表的包装,任何美丽的心灵总是会被大众冠以丑恶。"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话是不假,但是它只是一个所谓的自我安慰,没有了皮囊的包裹,灵魂是会暴露在空气中而被打磨,被腐蚀。就像前不久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格列宁,中国自己造的格列宁4万一瓶,印度格列宁5千一瓶,这部电影的事件是零几年,不是现在,不是2018年,货币的价值远不是通货膨胀后的价值,这样悬殊的价格,是否存在假药?因为印度格列宁有着制度所不认同的外表,所以这是假药。判断一种药的基础不是能不能救人,而是符不符合所谓的制度。就像《红与黑》中,不问你是不是有能力,而是所谓制度下的权利金钱地位的衡量标准。其实都是为了维护已有制度下受益人的权益,仅此而已。 有感爱情: 爱情是什么?无人能给出服众的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与认为。 于连在书中有过两次爱情经历,或者也不能算是爱情,但至少有那种情感冲动。第一次是与市长夫人,这位夫人非常的单纯,并不知道爱情的滋味是怎么样,作为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女人受着别人的尊敬,直到于连的出现,让她心中有了异样的躁动。于连第一次在市长家中见到这位市长夫人,便发了疯一般,牵过她的手亲吻上去,这是一段孽缘的开端。后市长夫人开始在贞洁妇道与从未体验过的爱情冲动中挣扎,被于连的一举一动牵动着自己的情绪与思维。不曾否认,市长夫人的那种懵懂的爱恋与怪异感情,是她的爱情,但对于于连,我不敢将其列为是一种爱情。于连对待市长夫人的感情,时而冲动带着欲望,时而愤怒带着自尊自傲,时而带着屈辱夹杂着恶意惩罚,这是一个底层人民怀揣着拿破仑那样的雄心,向往着飞黄腾达的畸形爱恋,是一种男人的本能兽性。他逐渐大胆的去找各种机会去接触市长夫人,去进行一些暧昧的动作举措,他是在报复,报复市长,报复市长夫人,报复这所谓的制度,是在强调他自己如同拿破仑的雄心与骄傲,这真的是爱情吗?这应该是种玩弄,一种欲望的随意发泄,一种掺杂着利益等级的复杂情绪冲动。 第二次则是与玛蒂尔德的爱,是想证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贵族的公子哥儿们更有被爱的价值,这种平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乃是时代给他的爱情生活打下的烙印。但是值得人肯定与回味的,是最终于连在狱中自己一无所有之时,明白了自己原来真正爱着德雷纳尔夫人,在监狱等死的那段时间,他与她度过了最快乐的时光,没有利益,没有欲望,没有制度,没有冷漠,没有追求,没有金钱,只剩下了一点时间,也还好剩下了一点快乐。 爱情或许兜兜转转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茫然不知所措,失去了一切又明白,或许是个玩笑,或许是次冲动,或许是一朵永远开在黑暗里不相信眼泪的花,或许是孤独,谁都不知道吧。 还有很多很多感触,这种无穷无尽的感慨,在每一个文字进入眼帘的那瞬间不断翻新,那是种很特别的升华,这是经典的韵味,经典的内涵。浅尝不可止,蕴含在文字里的远不止我当前所见的那两种颜色,红与黑,还会幻化出什么别的颜色呢?这才是经典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