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组织管理中,最好保证每块板的长度相同,能各司其职。但实在无法做到,当断则断,赶紧补齐。 最近热播的职场连续剧《完美关系》汇聚了大家的焦点,看的人多,给好评的却少,纷纷表示这是披着职场的外壳,内核却是偶像剧。试想小白总裁的所做所想,这不正是职场里的猪队友吗,没能力,拖后腿,浪费团队时间,口中标榜着道义和理想,就水到渠成的事事顺利,作为乙方随时随地反驳甲方,结果还完美了。 现实生活是:没有玛丽苏,但有猪队友! 职场上的木桶理论 一句话:猪队友坑死人 有人就用这种有很多木板组成的木桶象征一个企业、一个团队或一个员工。木桶能装多少水,就好比一个组织的实力和竞争力,短板理论说的就是一个组织能有多大竞争力,能走多远。一个公司经营的好不好,往往取决于组织里最差的那个环节,而不是做的最好的一个环节,比如一个企业里研发、生产、销售、管理、品控……只有企业文化大家相互看不上、互相拆台、没有凝聚力,那么这个企业很有可能最后就死在这个上面。 一个学生数理化、文史哲都很好,只有英语不好,最后考大学只能死在英语上。比方说大家打游戏,总有猪队友去送人头,把大家坑死了。 木桶理论 木桶指的是传统的用木板一块一块拼出的水桶,木桶理论说的是一只木桶想装满水的话,必须每块木板一样长,才能没有缺口。如果一块木板短了,就会让木桶装不满水。这时候木桶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因为水多了就会从短的木板那儿漏出去,所以木桶理论也叫短板理论。 同时木桶理论也告诉我们,虽然一个组织是良莠不齐的,但是最短的那块板,也是组织里有用的部分,我们还不能仍他,仍了木桶就装不了水了。所以领导者要有忧患意识,赶快找到最短的那块板把他补齐,要么找个长板给他换上,要么给他接一块。 用上面的例子说,就是企业感觉搞企业文化,弄点拓展训练,增强凝聚力;学生把英语学好;玩游戏的人把送人头的队友踢出去;也就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来个现实案例 真人真事,我团队的一个同事: 这个小妹妹是在职研究生在读,家里独苗哄着供着,遇上公司政策倾斜应届生,招进公司也是百般培训、鼓励;进公司就放在现在部门培养,管理培训生时实习了各个工作岗位,后来部门和个人双向选择后,定岗放在了我这个部门做商务。 3年过去了,这3年里,愣是换了三个方法培养她,人没培养出来是我能力不足,可怎么还成仇人了喃? 短板理论:就是提升队友技能,把短板给补起来。 每个岗位轮岗,导师教导的同时进行实操,挨个轮岗完,根据日常表现和自己意愿分配,最终定岗到销售部,由销售总监亲自带。然后人家说:销售压力太大,太累,总监老骂人,要走。 长板理论:放弃拯救她,你会什么就做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取长补短。 姑娘学的计算机,精通JS,写的一手好字,还出国做了一段时间交换生。姑娘说想做产品,评估了一下感觉绰绰有余,毕竟一等院校毕业,出国的沟通能力不会差,然而还是评估错误了。姑娘不乐意,我是精通JS,可我不乐意用。沟通能力没看出来好,倒是和技术已婚小哥哥走的挺近。 改变木桶形状:一流大学毕业智商肯定没问题,我寻思着,这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怎么用。决定了还是手把手教一遍,毕竟运营门槛低,上手快。这下倒好,脏水泼到我自己身上。做线上推广,文案没有针对性,不做AB测试;做活动不测试渠道买不来量,只潜心研究怎么刷量怎么完成指标;出差只想着跟着后面打杂,专心想着怎么薅公司羊毛。 后来实在没辙,改做客服和结算,想着客服团队的专业度不错,结算也是相对程序化的事情,总不至于出岔子。这么一晃三年过去了,我就看着她从小妹妹变成了大姐姐。 所以说,在组织管理中,最好保证每块板的长度相同,能各司其职;但实在无法做到,当断则断,赶紧补齐。 在自我管理中,我们常说读了很多书,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学着和自己和解的时候,也原谅猪队友。 相关阅读 运营人在职场(一):外行领导内行这种事是普遍现象 运营人在职场(二):机构为何养了吃闲饭的人 运营人在职场(三):怕什么来什么,科学 or 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