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中职学校遇到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社会形势的发展,都倒逼中职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更加突出以能力为主导。数学作为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基础学科,与职业教育中开设的诸多专业课程息息相关,在春季高考中也容易拉开分数。不仅如此,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获得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也能让他们养成一丝不苟的好习惯,受益终生。 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一个个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定理、复杂的图形转化易学易懂的教育形态,是值得深思的。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笔者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来辅导教学,尤其是在情境化设计环节,利用"激发兴趣"来抓住学生的眼球,进而推动课堂教学的开展。长期实践下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更收获了他们对于数学的喜爱,这小小的技巧也促使笔者更加努力地钻研教学,可谓教学相长。现总结方法如下,以飨读者。一、中职数学教学的新特点1.中职教学新形势 综观当今的中职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从外部来说,当今世界处于技术变革的前夕,以"云物大智"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逐步普及,在宏观上影响着社会形式的发展,进而引导职业教育的转变与创新。在这种形式下,中职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推动他们从技能的"复制"阶段上升到"创造"阶段,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来源于课堂的引导和教师的影响。 从内部来说,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奠定了"生本课堂"的核心,教师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而非主导者,传统的"满堂灌"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如何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成为重中之重。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支架来推进教学开展,而信息技术就成为最佳的教学支架,为师生思维的发散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角度。2.中职数学教学的特点 2018年11月,教育部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其中就更加侧重于课程整合的目标,改变了以往知识割裂的局限,强调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征求意见稿》中就特别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数学的学科整合,要求通过数学课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通过专题学习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据分析、数学抽象等核心素养",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由此可见,数学学科的学习,不能立足于学科本身,而是更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支持。 比较于普通高中,中职数学教材降低了难度,缩小了范围,更加侧重于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结合了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教材内容经过反复修订更加新颖,贴近时代热点,也侧重于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和应用性。基于以上情况,教师更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日常点滴的积累,并非一味的题海战术就能完成。 这些新的变化都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信息化手段的介入不可或缺。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不仅在获得教学知识方面有所欠缺,更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无法适应新的时代潮流。二、信息化环境对于中职数学的支持1.传统信息化工具的应用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很多信息技术工具可以运用于教学,如投影仪、多媒体电视、PPT、音频、视频、Flash动画、图片、模型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传统的信息化工具。通过这些工具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直观思维,形成具象认识,巩固知识点之間的架构。例如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章节讲解中,通过选择不同的工具为学生展示,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图形,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重难点。 这些工具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更加适用,因为整体来说中职生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注意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他们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就会不断降低。因此,科学地使用这些传统工具,可以在新授课、复习课上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新兴媒体技术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深入,更多新颖的教学媒介层出不穷,如微博、QQ、抖音等短视频App、微信、直播平台、喜马拉雅等音频网站、自制电子书、各种互联网教学软件等。这些新兴媒体的出现借助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同时也依托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不仅仅是通信工具,而更多承担着社交互动平台的角色。 现在中职学生的手机普及率非常高,就笔者所教授的班级来说,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占98%以上,而手机所承载的新兴媒体技术如果能够与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为日常教学提供不一样的思维角度,可谓事半功倍。三、信息化环境下创设中职数学情境的探讨1.以激发兴趣为前提,让学生爱上数学 中职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薄弱,有的自制力差,教师掌控不好节奏往往只能成了自说自话,所以在教学时只有以兴趣为引导才能吸引学生逐步探究下去。为了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热爱,笔者经常在课堂融入很多历史典故,向学生介绍与数学相关的名人轶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时,就播放视频介绍了数学家笛卡尔的轶闻,并引出心形线r=a(1-sinθ);在讲解数列知识时,利用抖音制作了微课程,其中不仅介绍了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并生动介绍了等差数列的求和计算,比较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和不同。学生普遍对于这些小故事非常感兴趣,不仅愿意观看,还会在练习阶段争先恐后地参与探讨。 数学需要理性的思维,但是在看似冷冰冰的符号背后,却隐藏着生动的情节,而这些情节又是非常打动人的。讲解数学知识不拘泥于课本内容,由此生发开去、拓展知识面更为重要。而制作故事的新兴媒体非常多,抖音、喜马拉雅、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都可以用来推送,这也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全方位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事实证明,只有创设出学生沉浸其中的情境,才能启发他们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当学生被未知的历史、未知的问题而牵动情绪时,教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个过程需要借助信息化工具,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都可以被合理使用成为教师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通过建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探究欲,同时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数学素养。 2.以任务探究为驱动,让学生乐于学习 数学之所以充满魅力,在于学以致用,很多知识和技能都可以被用于日常工作中。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以任务探究为驱动、以项目解决为主导,不断提升数学的情境化设置,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新授课知识都被融入一个个项目中让学生参与,如新建工厂的位置测算、时刻表的计算、公司常用的统计等,这些情境的创设就借助于PPT、音视频软件、移动互联网络等。有了这些情境的铺垫,再加上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就消除了对于数学概念和原理的陌生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完成探究。 在这个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难题,如在讲解"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时,为了鼓励学生思考,笔者利用"中职生创业开店铺"为背景,引导他们解决"如何掘得人生第一桶金"这个现实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纷纷设计方案,很多知识都通过各种信息工具获得,一堂课下来不仅理清了不同类型方程的区别,还通过不等式找到了收支平衡点,明白了该如何如何求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后笔者利用微信发起了班级投票,选出了汇报最优秀的小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踊跃地思考,不仅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更是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3.以实操演练为主导,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一年级的课程学习中,函数属于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教材中涉及《集合》《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和《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等大量知识,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极具挑战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相关概念,在开始新授课之前,笔者没有急于讲解新知识,而是让学生到机房上课,利用电子表格来绘制函数图像。学生普遍对此都非常感兴趣,不仅积极地投入其中,还动手绘制了不同类型的函数图像,初步理解了坐标轴的含义,也更加深入了解了函数参数的概念。在学生建立了函数有关概念之后,笔者再讲解新課,学生的接受明显较快。 除了电子表格之外,其他一些软件也可以用来绘制几何图形,如"几何画板"等,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时候,笔者也在利用PPT介绍完常见的几何体之后,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绘制"棱锥""圆锥""长方体""正方体""球体"以及一些不规则体。令笔者意外的是,原本只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操作课,却被学生不断刷新着难度。所有学生都完成了基础图形的制作,很多学生还制作出非常复杂的图形。学生纷纷表示数学真的太有趣了,原本复杂的空间体,竟然是由简单的平面图形组成的。一堂课生成了很多的探究性成果,让笔者都惊叹于学生的表现。4.以启发思维为目标,让学生提升能力 数学知识可以答疑解惑,更能够启发思维。笔者经常将一些与数学相关的社会热点、实际问题、趣味知识等,编辑成信息发表在班级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定期推送给学生,通过点滴的渗透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对于学生掌握薄弱的难点重点,也经常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分享。这些信息化手段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参与其中的主动性。 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在笔者看来,都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通过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引发思考,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满堂灌输地教会他们算题。传统信息化工具和新兴媒体的运用,正是引导学生用互联网思维去看待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内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