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最稳妥的营销把的资源投入到的关键事项总结这四种方


  最稳妥的营销:把100%的资源投入到5%的关键事项
  我们身边总有些看上去"命不好"的人,他(她)们经常有这样的特征:
  为人热心,有求必应,不管谁一句话,他(她)都忙不迭跑来帮忙;勤劳能干,任劳任怨,什么事都操心,整天忙忙碌碌;而他(她)自己却总是运气不好,很多倒霉事都偏偏让他(她)碰上,往往生活拮据,身体还经常不太好,不少人晚景凄凉。市场君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不忍细数。
  年轻时候上培训课,一位"老师"这样给我们讲事项管理,按照轻重缓急,把事项分到四个象限中,分别是"紧急而重要"、"紧急而不重要"、"不紧急而重要"、"不紧急且不重要"。然后问我们做事情的次序是什么,当然傻叉也知道先做"紧急而重要"的事情,最后做或者干脆不做"不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
  让很多人难以选择的是,"紧急不重要"和"重要不紧急",你到底先做哪一个?
  当时培训老师告诉我们要先做"紧急而不重要",因为它迫在眉睫。听完这句话,我拿起笔记本就走了,觉得听这样的课是件"脑残而不重要"的事。
  专业往往是反直觉的,大部分人做事总是被时间推着走,想当然就觉得应该先做紧急的,而不会去计算其价值。
  一个朋友电话打来,说有场应酬让你去帮衬,你碍于情面去了,扯了两个小时的闲篇,吃了些不容易消化的酒菜。而事实上,你本来打算晚上去健身或者读两个小时书的。
  于是,你会自认为没空看书或者没空健身。
  日常的读书或者健身是不紧急的,你少看两次书或者少两次健身也没什么明显感觉,但它非常重要,不信你坚持个一年试试,你会有脱胎换骨的改变。朋友攒了饭局或者打麻将三缺一,是紧急的事,但它不重要,虽然美其名曰是积攒人脉和联络感情,但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也就是个过场。
  这就是今天讲的第一个定律:不重要的事不去做,不要被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牵着鼻子走,这是时间管理中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最容易存在误区的地方。
  好,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把认知再升级一下。同样是重要的事情,还有"关键事项"和"非关键事项"的区别。比如,一家企业的"产、供、销、研、人、财",你说哪个不重要?肯定都是重要的。而哪个是关键呢?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不同状况下,关键事项又是不同的。
  毛主席喜欢说纲举目张,是擅长抓关键行为的大师。解放战争时期,每篇社论都要自己写,而蒋先生则是每个战役都要亲自指挥,甚至直接飞到战场上空,下达具体命令。
  对关键事项的认知不同,决定了行为的不同。毛主席说,解放战争的胜利,政治上是必然,军事上偶然。所以他的行为要集中在必然因素上,军事上主要通过电报给个方向,用408封电报就搞定了包括三大战役在内的24场战役,并且特意注明"不要事事请示"。
  而上过军校又当过黄埔校长的蒋先生更信奉"枪杆子里出政权",他的绝大部分精力就放到了兵力、将领、派系、武器、军供、指挥上了。
  《矛盾论》里提到:"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在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矛盾无处不在,主要矛盾也就在复杂事项中无处不在。关键行为是解决矛盾最有力的手段。同样,营销中存在这样的定律:任何企业的任何时期,其关键的行为也只有一两个,对它进行轻轻触动,就可能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是营销的按钮。正确的启动按钮,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之前提到过的几个案例,雅客万达也好,脑白金、劲酒也好,都是因为抓住了主要矛盾,采用了关键行为而获取成功。
  马化腾也是擅长抓关键事项的大师,他认为腾讯的成功关键是产品体验,小马哥曾几度公开表示:产品体验能不能打动人是最大的事,比一切都大。
  同矛盾运行的基本规律一样,营销的关键行为也是发展的,变化的。矛盾会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会起变化,企业经营的关键行为也在变化,需要启动的按钮也随之改变。发展变化论,是按钮营销的第三定律。
  当年在给万达做营销标准化的时候,万达的主要的矛盾是"有限的钱和满世界白菜价地皮"的矛盾,所以王老板用"万达速度"来快速扩大规模,提高资金使用率。但当它已经成为一个商业帝国的时候,关键矛盾就变了,稳定和正确压倒一切。于是发生的事情就不可描述了。
  达利的发展更是个鲜活的例子。
  记得当年达利只做烘焙食品的时候,去过一次达利公司,很是令人惊奇,整个办公大楼极为空旷,管理人员稀稀拉拉几个人,据说驻外的销售人员也只有十几个,而当时达利的销售额已经突破十个亿,好吃点、可比克等品牌已经名满天下了。
  等到06年达利推饮料的时候,业内一片后来被打脸的唱衰,比如"做饮料需要精耕细作,达利这种粗放玩法不行","达利只是嘴硬(会做广告),做饮料必死"之类的。
  而事实上,达利的饮料一点磕绊都没打就做起来了,别人家做饮料的"精耕细作"在达利这儿只是次要矛盾。而达利把"产品沟通"作为关键战略行为来执行。
  毫无疑问,达利的许老板是中国食品界最好的产品经理之一,据说连包装设计都要亲自主抓,其产品概念点、沟通点的设置非常高明而独特,从好吃点、金牌蛋卷、和其正到乐虎,一路闪耀走来,再加上其铺天盖地的广告,消费者尤其是二线以下城市消费者非常受用。
  产品沟通的"纲",带起来渠道管理的"目"。主要矛盾一解决,其它就轻松搞定了。
  然而如今的达利却可能进入一个非常时期,上市后的达利财务报表极为闪亮,业绩达到198亿。但近些年的销售增长却更多来自更细的分销,经销商数量的激增。
  去年重磅推出的新品"豆本豆",终端反馈并不理想,不少经销商称"大量产品压在仓库里"。对于达利而言,产品沟通的"纲"如果不举,依靠更多经销商的进货和压货带来的业绩终究是镜花水月而已。
  矛盾论最反对的是形而上的平衡论和均衡论。这种平衡论和均衡论在营销实践中也大有市场,很能迷惑一批人,也害了很多企业。
  "营销是一个体系,不是做好一个产品就行了";
  "营销是一个系统,不是广告投放那么简单";
  "营销需要整合,光招商(品牌)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
  这些话我们抽象的看,都是正确的,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却是贻害无穷:因为面临具体问题的你,此时此刻,可能最需要的就是一个产品突破,或者需要一下让更多人认知,或者一下有一个健全的销售渠道。这时候,你就需要把所有的资源投入到对你来说最关键的行为上,才能准确的启动你的营销按钮。反对营销系统论和平衡论是按钮第四定律。
  以前叶茂中讲"三个一":一个主画面、一句广告语、一支TVC,华与华公司有个理念"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很多时候,让你的品牌带给消费者不一样的印记,用单纯的创意击穿人们的认知阈值,是一种战略,是需要你集中所有力量去突破的方向。
  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发现事物的主要矛盾,发现营销的关键行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陷阱"总是伪装成"馅饼"的样子等着你,机会却总是让人觉得像"陷阱"而让人擦肩而过。并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洞察功力,"馅饼陷阱论"是按钮的第五定律。
  那些营销的平衡论或者系统论者,不会抓住主要矛盾,更不知道如何采用关键行为,却总是希望坐在家里找出万无一失和面面俱到的营销方案,寻求低风险和想赢怕输也迎合了不少老板的心理,岂不知企业的最大风险就是希望做到万无一失。
  关键的事项有很多,你不可能同时做好二十件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企业最稳妥的营销就是把100%的营销资源,投入到5%的关键事项当中。这是按钮的第六定律。
  当然,之前也讲过很多营销的平衡论者,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发现企业的关键营销行为,更不知道如何启动营销按钮。所以他们喜欢把方案模糊化放到一个宏大体系当中。
  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倾向于把它归因到一个强大的我们自己难以控制的因素上,这样我们的压力就会变小。而在营销管理中,这个现象非常普遍。我们的解决方法总是习惯性的面向一个庞大的不够具体的事物,而不是一两个关键行为。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方案就是各种"营销方案工具大全",就是"各种营销要素罗列清单",唯独不见具体的动作是什么,干啥?谁干?什么时间干?标准是啥?资源配置是啥?
  说到具体动作,也要给那些指望发现一个按钮,就轻松搞定营销的人泼点冷水。企业的关键行为不是一个点子,不是那种"把牙膏口开大一倍"的简单行为。营销按钮的实施具有其复杂性,这是按钮第七定律。
  如何使得该行为彻底落地,达成实效,需要企业各种资源的集中,步调的协调,执行的到位。这不是件容易事情。
  我们都知道"打蛇打七寸",但对于一个不熟悉蛇的人来说,想要打到它的七寸也不容易。
  还是上文举的例子,在国民党进攻山东的作战中,陈粟发现了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行为是消灭七十四师,而不是全面对抗国民党的四十万大军。但消灭一个王牌七十四师又是谈何容易,兵力配置、主攻、打援、地形、后勤、动员,哪一样掉了链子,整个战役就泡汤了。
  话说当年雅客确定了用"明星产品"启动品牌的战略,打造明星产品成了雅客的关键营销行为。但一个明星产品打造,背后又蕴含着非常多的动作,V9产品的选择、"三个一"的创意、招商会、媒体投放、大规模派样,这些动作的落地,才保障了"打造明星产品"这一关键行为的成功。
  本文方法论有点多,总结下:
  按钮定律一:不重要的事不去做,不要被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牵着鼻子走。
  按钮定律二:任何企业的任何时期,其关键的行为也只有一两个,对它进行轻轻触动,就可能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是营销的按钮。正确的启动按钮,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按钮定律三:矛盾会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会起变化,企业经营的关键行为也在变化,需要启动的按钮也随之改变。
  按钮定律四:矛盾论最反对的是形而上的平衡论和均衡论。这在营销实践中就表现为形而上的平衡论和系统论,是最有迷惑性的,也是我们最应该反对的。
  按钮定律五:"陷阱"总是伪装成"馅饼"的样子等着你,机会却总是让人觉得像"陷阱"而让人擦肩而过。
  按钮定律六:企业最稳妥的营销就是把100%的营销资源,投入到5%的关键事项当中。
  按钮定律七:营销按钮的实施具有复杂性。如何使该行为彻底落地,达成实效,需要企业各种资源的集中,有步调的协调,执行的到位。
  总结这四种方法,让营销创意变得有规律可循
  你有没有遇到这样情况?
  。你在写一个广告语,想了很久依然想不出好的表达方式;
  。你在做一个营销策划,被某个问题卡住了很久也没有什么头绪;
  。你在写文章,想了很久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主题;
  ……
  以上情况,相信很多营销人都深有体会。我们在做品牌营销或写广告文案时,经常需要想出各种各样有效的创意点、好的营销方式等。也许会有部分创意想法很快就被想出来——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好的营销想法并不是一想就出来了。
  ?
  当你苦思冥想,实在想不出好的营销想法时,你会怎么办?
  ?
  很多人以为创意营销是有天赋的人才能做到的事。其实不然,大部分好的营销点子和营销创意是有一定的方法。
  ?
  下面我给你分享四种被验证有效且我个人也常用的方法给你,让你的营销创意与思路不再受阻。
  1.借助经典模板
  这是很多营销人最常用的方法了(昨晚好几位读者的留言也提到了这点)。
  很多好的营销想法,其实都是借用被验证有效的经典分析模版而得出。因为很多分析模板可以让我们的思路得到更为全面的考虑,借助这些模板方法能更快地启发我们的思考。
  比如,想让写出让用户看了就下单的广告文案时,可以借助AIDA法则,再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
  又如,想综合分析相关环境、制定战略方向时,可以借助SWOT分析、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竞争环境)、PEST分析法(分析宏观环境)等经典模板。甚至很多所谓的优秀创意广告,都被人总结成模版。
  所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借助经典的模板,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得出有效的思路。当然,有些人的营销创意并不是来自模版,而是平时的积累与思考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部分模板"套路"正在改变或失效。比如过去掌握了渠道就决定了大部分的产品销量,而现在即使你控制了某渠道不一定就能有好的销量,因为在互联网的普及后,消费者的主动选择权更加多元化。甚至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未来部分的营销方式也可能需要做出不同的调整或改变。
  但符合消费者心理的模版依旧会有效,需要我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下做出调整和灵活使用,不能盲目效仿模版。
  (怪兽先森营销交流群的讨论截屏)
  2.重新回到用户与产品本身
  当你调研了用户与目标市场等,也借用经典的模版方法,在做营销时还是没有什么头绪时——不妨回到用户与产品本身,很可能会激发出好的想法。
  比如有次我在做一个母婴类的产品营销时,在思考很久后依然对产品广告语这方面没有思路,于是又问了身边的好几个年轻妈妈用户,最后从交谈中得出了较好的思路。
  而很多看起来很有创意却没有什么实质效果的文案策划,都是偏离了用户与产品本身的自嗨式营销。我发现很多广告文案让用户难以理解,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更不用说让用户下单购买了。
  比如我文章之前提到过的一个淘宝详情页文案,这句"初见惊艳,再见依然"文案能让用户在短时间能够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吗?如果回到用户本身,以用户视角去思考文案的有效性,就会较少自嗨文案的产生。
  (淘宝截屏)
  我们大部分人都有从自己角度思考问题的人,但大部分好的营销都是需要从用户的视角出发去思考。重新回到用户与产品本身,可以更有效地启发你的思考。
  3.寻找相似物
  当百思不得其解时,参照相似物的情况,也是帮助你想出好营销想法的有效方法。这相似物可以是你的竞争者,也可以是其他行业或领域的参照物。
  ?
  比如我们国内早期很多互联网产品都是以美国等国家的相关产品做参照,然后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做调整,最后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淘宝、微博等互联网产品,早期很多思路以ebay、twitter相似产品为标的物,根据国内市场与企业自身情况做出更适合中国人的产品(这仅是举例)。
  但很多相似物的方式,表面看起来很有效,可能不一定就适用你的产品,因为很多时候是在产品的定位是什么、品牌认知度和广告投入情况等多种因素而综合影响的结果。
  因此,你不能盲目照搬相似物的做法,需要根据考虑相似物成功方法的前提条件和自己产品本身的实际情况做调整。
  比如你是刚做电商平台不久,你模仿现在的淘宝做法就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因为现在的淘宝的品牌认知度和前提条件和你的不一样。也许看看当年刚起步时淘宝的做法,可能对你的启发性更好。
  ?
  4.暂时转移注意力
  如果前面的方法都试过了,那么暂时转移注意力会是一个好的方式。
  你可能会说,要想出好的创意或营销思路,应该集中注意力,怎么说要转移注意力?
  没错,就是转移注意力。
  我们对某件事情进行思考很久后,依然没有什么头绪时,如果仍然继续强行思考该事情,大脑某个区域就会主动进入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这个时候,暂时性把大脑对该件事的注意力进行转移,比如看看电影、散散步等——让大脑主动对该问题进行重新的构思,你再回来思考就很可能就想出更好的思路出来。
  我个人经常受益这种做法。
  比如我想一个广告语,前面介绍的方法我都试过了,仍然没有什么思路,我就会去运动一下或看看其他的资料,有时突然就冒出一个好的想法出来。听说,阿基米德是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的(洗澡时最有灵感…)。无论该故事是真是假,但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是被很多验证有效的。
  但前提条件是,你已经通过文章前面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了,你的大脑才能在你转移注意力时,帮你进行无意识的整理构思。
  总结一下
  大部分情况下,好的营销想法并不是靠着偶然出现的灵感而获得的,而且通过有效的方法去刻意地思考出来的结果。怪兽先森在本文给你分享了以下四种有效的方法:
  1.借助经典模板
  2.重新回到用户与产品本身
  3.寻找相似物
  4.暂时转移注意力
网站目录投稿: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