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日前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器械贸易报告》显示,虽然上半年国内医疗器械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了6.1%,达到167.9亿美元,但在高端医疗设备,我国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却异常严重。这一结论与前瞻产业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给出的判断完全吻合。该报告指出,在我国医用器械领域,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均被外资企业所把持。部分领域进口设备的覆盖率甚至达到100%。 应当说,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国外进口产品圈占国内医疗设备市场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却没这么简单。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的专项研究报告表明,进口医疗设备在我国的价格,普遍比欧美日等原产国价格高50%~100%,以影像产品为例,TOMO放射治疗设备在欧美日等国家多为250万美元,在我国则为500万美元以上;同样,螺旋CT产品在国际市场报价150万美元,而国内市场报价往往是200万-250万美元。 面世不到5年的国内医疗设备制造企业在成熟老辣的洋巨头面前就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资料显示,由通用(GE)、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三家公司组成的所谓"GPS"方阵长期控制着我国国70%的高端医疗设备市场。而国产设备的比例不足10%。即便是在在国内外市场上偶有所获,国产医疗器械企业也是集中于按摩器具、医用导管、药棉等一次性耗材和中低端诊断治疗设备之上。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已经把持着一、二线城市医疗设备的高端市场外,对于中国政府正在倾力扶持的县级医院中低端市场,"GPS"也在频频发力。 依照国务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安排,今年新增的700个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将重点投入建设其必须的医疗器械,根据卫生部规财司数据显示,目前我国2000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平均缺口30%,试点一旦推开,将对医疗设备产生巨大的需求。为此,GE启动了"健康创想"战略,宣布6年内投资30亿美元用于开发100种新产品,重点是面向中国基层市场;和GE同时,西门子中国内部代号为"Smart"的战略计划将目标锁定为中国基层市场,主推出简单易用、维护方便、价格适当、可靠耐用的产品;另外,荷兰飞利浦已经在沈阳与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东软医疗建立了合资企业,生产中低端X光机、核磁共振、超声仪,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 按照我国现行政策规定,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不能直接销售自己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于是代理制便成为了外资医疗设备的必然选择,但问题的关键是,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流通领域加价率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通过层层代理商的加价之后,加上给予医院负责人和医生等相关人员20%的回扣,医疗器械到病患者手中时价格和出厂价相差至少在10倍、20倍甚至30倍以上。而对于外资医疗设备企业而言,在取得了最上游研发与生产利润的同时,代理制节省了建立终端销售网络的成本,同时,巨额的回扣发生在代理商与医院之间,外资厂商可以成功规避由此此而产生的法律风险。 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的分析报告,去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总额以达212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权威机构预测,2015年我国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超过3400亿元,到2050年,我国在世界医疗器械设备市场上所占份额将上升到25%。在医疗设备能够产生高达50-60%利润率的前提下,如此巨大的商业空间无疑会强烈刺激内外资企业竞相夺食的欲望,中国医疗设备市场未来将发生更为惨烈的竞争和前所未有的洗牌。 相比于外资医疗设备巨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不仅规模小,行业规模集中度低,而且核心技术缺失,产品基本处于仿制阶段。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361家,其中90%左右年产值在一两千万以内,年收入规模过五亿的企业只有极少数。受制于生产规模和产值能力,我国整体医疗器械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仅为国外平均水平的1/5。据权威机构调查,目前中国企业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在高科技产品方面,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15年。结果当然非常残酷,国产医疗器械产品无论是在在技术性能、产品功能,还是在外观结构以及操作便捷方面,都要落后于国际竞争对手。 应当说高层已经关注到国产医疗设备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生态,相关的扶持和呵护政策也频频出台。除了将医疗设备产业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以及国务院明确将其纳入"健康服务业"的范畴外,仅今年以来,国务院就在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明确了采购国产医疗器械的奖励规定,同时放宽了对医疗器械研发的要求,以降低国产医疗设备的创新成本;不仅如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计委以及工信部等先后发文,分别在提供创新医疗器械专项研发与改造资金、鼓励三甲医院应用国产医疗设备以及启动首批国产医疗设备的遴选等方面为国产医疗设备鸣锣开道,可以说今年是医疗器械的政策大年,政府对于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政策导向非常明显。 政策红利面前国产医疗设备企业更应借势造力。一方面,企业应当重点加强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摒弃"鸡头文化",在相关产业政策的推动下主动寻求兼并重组的市场机会,从总体上提高行业竞争力。考虑到国产医疗设备企业在高端产品的角逐中短时间很难占据优势,而我国的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就达5.4万家,这些为新医改重点支持的领域对中低端医疗器械会产生有很大的需求,国产医疗设备应当聚力开发和占领这一层级的市场,毕竟在性价比、配套服务延伸能力等方面,国产医疗设备企业有着外资企业所不具备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