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学校的语文教学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方针,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和专业特点,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丰富课堂生活,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迈入社会奠定基础。本文将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归纳为: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带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四个方面。 关键词:中职语文 生活化 体验 中职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本来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语文基础薄弱,对语文学科没有兴趣。他们认为到中职学校来就是学技术的,学语文是多余的,于是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课后更不会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样就导致他们的语文学习越来越困难,连一些基础的题目都不会做,更别说学以致用了。对于这种情况,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就要积极想对策,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逐渐使他们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家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不妨把"生活之水"引入中职语文教学之中,让语文教学生活化,事实也证明这样做是切实可行的。那么如何才能把语文教学与生活有效地接合起来呢?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一、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 目前"联系生活"已成为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因此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都可以再现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体验生活,从而把教材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教材中感受生活,再把生活体验带入学习中,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此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1.尽情表演,体验别样生活 笔者发现一些学生虽然语文成绩不理想,但他们有表演的欲望和才能,那么何不发挥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搭建通往语文的桥梁呢?例如在教学《项链》时,先让学生将课文编成课本剧,然后分别叫三位学生扮演"玛蒂尔德""路瓦栽""佛来思节夫人",以再现情节。饰演玛蒂尔德的同学沉浸在角色中,把前期爱慕虚荣,后期变得勇敢、坚强、勤劳的玛蒂尔德演得惟妙惟肖;观看的学生聚精会神,不时发出一阵唏嘘声,有些学生还表示出对玛蒂尔德的同情。这次表演让他们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使他们感受到玛蒂尔德作为一个小职员的妻子,却有着很强的虚荣心,从而导致了自己悲惨的命运。这样的语文课堂紧紧攫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走进了教材,还让学生明白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要通过勤劳的双手,走合乎法律和道德的路径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应有的尊严、地位。对于中职学生,这样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起不了多少作用,借助于课本剧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反思,达到事半功倍、化难为易的教育效果。其实小说大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演示,自己去感受,这比教师条分缕析要形象生动多了。因为一旦经过表演,那些方块字就具有了生活的味儿,使学生感受到的是教材中的人物就好像身边活生生的人物,久而久之,自然也就喜欢上了语文课了。2.发挥想象,穿越时空 何为想象力呢?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能力,它能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教材中很多诗歌都具有象征意义,学生需要借助想象力才能理解。比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深沉地表达了自己对遭受苦难的土地,对悲愤的人民,对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的真挚情感,以及即使死了也要融进祖国土地中的赤子之心。因为学生离那个战争年代比较久远,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笔者就让他们先说说平时所知道的生活中有哪些爱国的行为,然后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诗中的 "土地" "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的特点。再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战争影片片断,让学生发挥想象,穿越时空去感受当时的生活,从而理解诗人对土地、对祖国深沉的爱。对于作品中的过去的人、过去的事,通过媒介再借助于想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二、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带入课堂 教育家叶圣陶说:"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具体的周围世界之中。而我们的一切关注和努力都指向这个世界。"学生接受的语文教育如果脱离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那是不可思议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来生成语文课堂,让学生凭借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程、建构意义,同时让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1.带着体验,形成与文本的对话 《好雪片片》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有一位流浪的老人,穿着很破旧,以卖奖券为生。老人很邋遢,所以大家都不太喜欢他。但"我"从他给了"我"一个崭新的红套子并表示祝福及他帮"我"扣扣子这些细微的动作中感受到他的善良。其实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主人公这样生活在底层却又不失善良之本的人们。何不让学生把眼光投向身边的人,去发现、去感受?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教材来自于生活,生活当中有题材,还也可以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在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类似的情节。在学生的叙述中,一个又一个"卖奖券的流浪老人"涌现而出。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如何体察他人的善意,又该怎样善意地对待他人。这样,学生会觉得教材与生活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作者所创作的内容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2.重现体验,写出真情实感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却不尽如人意,要么随便应付,要么空话套话连篇,根本没有写出自己的思想。为了能让学生觉得有话可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首先在命题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有一次,笔者让学生写《那一次,我——》的半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放飞情感,写出真实的生活。作文交上来以后,笔者欣喜地发现很多学生把以前所发生的一幕幕感人的画面重现了出来。看后,不得不感叹中职学生其实也能写好作文的,他们的感情是那么的细腻、真挚。看来,只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说"的需求,他们就能够写出让教师满意的作文。其次还要运用好随笔,让学生随时记录生活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抒发情感,发表见解,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所需。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大语文教育观由来已久,要求教育者不能局限于课堂这一方小小的天地,要充分利用好生活这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将生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因而,教师完全可以把学生带进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去感受,去领悟。1.走进生活大课堂,提升各种能力 语文教材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例如《我们热爱大自然——讲授我与(动、植物,山水,树林,公园)的故事》《奏响蓝色畅想曲——"保护水资源"语文实践活动》《点亮爱心 奉献青春——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等。如果将这些活动开展起来,带领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天地,就可以引导学生很好地把语文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活动前可把学生按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高中低水平进行搭配分组,每组若干人,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带领本组成员合理分工,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然后进行归纳整理,写出书面展示材料。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沟通了课堂内外,培养了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語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好习惯。2.精选电视节目和报纸杂志,充实语文教材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教材,有时笔者会布置学生看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如电影《鸿门宴》《祝福》《雷雨》,电视剧《水浒传》等,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另外有些电视节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像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还有《道德观察》等。可以让学生在观看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提高他们明辨是非、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好的杂志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它们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四、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语文是生活所需。教育家叶圣陶说,咱们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从小就学习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需要语文,如平时的表达、参加校园活动、搞班级建设等,无一不和语文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所以,要创造机会让学生锻炼运用语文的能力。一有机会,就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讲、去写。比如,让学生策划活动,让学生帮家长拟广告词,让学生写邀请函等。学生能在生活中自如地运用语文,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图。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因此,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走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寻求多种有效的途径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去。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成为一名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劳动者。参考文献: [1]夏昌梅.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J].科学导报,2014(3). [2]黄宗良.对中职语文的三个追问[J],语文建设.2014(2). [3]陈静伟.关于中职学生生活化应用的几点思考[J].新校园,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