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与路径分析


  朱虹 覃向梅 陆蕾
  关键词:高校  精准扶贫  落实  路径分析
  党的十八大后,落实精准扶贫成了我国各项扶贫工作的目标。作为我国精准扶贫的主要阵地之一,广大高校肩负着对自身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充分研究与切实落实的重要使命。一、目前高校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针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还不完善
  奖学金、助学贷款、伙食补贴、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是我国高校落实扶贫工作的基本手段。不过,由于当前我国针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还不完善,所以这些手段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常常发挥不出其本该有的作用。以奖学金为例,就这项制度所设置的额度来看,中职学院设置的额度普遍有些低,且其评测指标也比较单一。纵观我国各地的高校,几乎没有一所高校的奖学金能够使学生在缴纳学费的同时,还能满足其日常的生活支出。换言之,现阶段,我国高校所设置的奖学金的实际意义低于象征意义。此外,高校在评估奖学金的获得者时,往往会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指标,然而,贫困生由于家境贫寒,往往担负着学习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与此同时,加之很多贫困生来自于教育水平较低的偏远地区,其本身的知识基础以及综合素质就比普通城市里的学生要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剥夺了很多贫困生争取奖学金的机会。
  除了奖学金以外,其他一些相关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助学贷款政策。虽然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可以延迟缴纳学费,但银行在这方面的审核却非常严格,且贷款的进度较慢、数额也比较小,另外有相当一部分银行只愿意和就业率较高的大学合作,而为了过滤掉一般的高校,它们往往会提高申请贷款的门槛。
  2.精准认定扶贫对象的难度比较大,且有舞弊嫌疑
  现阶段,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认定时,会要求其填写申请表和家庭情况调查表,与此同时,还会要求贫困生回当地开具相关贫困证明。之后,高校会进一步审核贫困生上交的材料,最后进行公示。上述流程看似较为缜密,不过细究之后还能发现很多问题。
  其一,到目前为止,我国由于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评审标准,所以很难明确地将特别贫困、一般贫困与贫困划分出来,这使得政府部门以及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认定时,根本无法准确地认定出其贫困程度。
  其二,少部分并不具备申请补助资格的学生为了获取补助,会依托家里的关系在当地开具假的贫困证明,从而会占用申请名额,继而会导致一些真正需要补助的学生无法申请。
  其三,高校评定贫困生的流程如下。首先是贫困生提出申请,之后学生以及教师对贫困生进行评定,最后贫困生所在的学院再进行审批。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贫困生本身的自尊心以及个人习惯等差异,学校很难对其在校的具体经济状况进行确定。与此同时,教师以及学生对贫困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监督,也会给贫困生的心理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基于上述背景,不少高校在认定贫困生的过程中,会存在非贫困生谎报、贫困生漏报的情况。
  3.很多高校未能对扶贫对象予以动态关注和心理关怀
  一般来说,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是相对稳定的,但与此同时又是动态变化的。不过,就现今基层单位以及民政机关开具的证明来看,上面的信息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少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几乎常年得不到更新。此外,在实际的生活中,一些家庭难免会发生一些变故,从而会陷入贫困,甚至连孩子的学费也负担不起。对此,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学校若不对学生的家庭状况予以动态关注,势必会造成一些学生因为家庭变故而无法正常学习。另外,虽然高校能够予以贫困生经济上的帮助,从而能使之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与国家的关怀,但是,由于不少贫困生心理负担较重、自尊心较强,所以他们对别人的关注是较为抵触的。正因为此,不少学困生会选择放弃学校的资助,如此一来,学校的扶贫工作便很难落实了。二、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策略
  1.政府不断对精度扶贫制度进行完善
  作为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主要落实途径之一,高校的精准扶贫工作不仅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同时还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国家政策的支持是高校精准扶贫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而针对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监督机制,则是其能有切实落实且能充分发挥效用的保障。因此,为了能更进一步地对精准扶贫制度进行完善,提高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效,政府必须要发挥好自身的指导作用,具体而言之,可这样去做。
  首先,应完善与高校精准扶贫工作有关的政策文件,因为它们是高校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目前来讲,我国虽然针对精准扶贫工作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性的文件,不过,这些文件大多较为宏观,与高校精准扶贫有关的内容非常之少,针对于此,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应当尽快围绕高校的精准扶贫出台相应的政策性文件,以为广大高校切实落实精准孤品工作提供保障。
  其次,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必须尽快围绕高校的精准扶贫工作制定监督机制。众所周知,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切实落实需要很多部门以及单位的配合,其最终的效果如何、怎样确保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公平性等,均需要专门的监督机制对其进行审计与检查,如此,方能及时发现该工作在落实过程中的行为失误,从而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以提高该工作的实效。
  2.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落实动态化的资助管理
  当今时代是大数据时代,因此,广大高校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地对扶贫对象进行定位,以规避掉传统贫困证明、家庭情况调查表带来的诸多弊端。对此,广大高校应加强对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开发,基于此,应尽可能全面地对与贫困生有关的各种数据进行定期采集。采集的内容主要包括贫困生的学习支出、生活消费、家庭经济状况、当前受资助的情况等。学校可利用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数据计算,以对贫困生的贫困度进行排名,从而将最高的资助额度予以困难最大的学生,将中等的资助额度予以贫困度一般的学生,继而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此外,利用大数据,学校可落实动态化的资助管理。作为落实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动态化的自助管理模式能够帮助学校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各项状况,从而能在最大限度上降低扶贫偏差。另外,动态管理不仅能对贫困生的各项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在认定与查找信息方面也会更加快捷、安全。所以,广大高校还应利用大数据,针对被资助的学生,建立异常预警模式,以对学生的学业状况、消费状况、家庭经济的变化等进行动态监督。需要申请资助的学生要在网络上进行个人信息注册,之后,高校的二级学院要对相应学生的档案材料进行审核,再之后,高校要进行二审。二审通过后,高校要将相应的数据汇集成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动态管理。与此同时,启动异常预警模式,随时对学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监督,以便能及时对由于一些突发事件而致使家庭经济水平骤然下降的学生进行预警。倘若真的出现了上述状况,如与被资助学生有关的数据突然超出了之前预警的范圍值,那么数据管理中心会马上将生成的预警信息提交给高校的相关负责人。之后,负责人需要对相应的学生的数据进行实地核实,以便能及时对其资助方式进行调整,借此提高资助实效。与此同时,当发现被资助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已经有所好转,并且不需要再被资助时,学校可让其主动退出,从而将相应的名额让给真正需要的学生。
  3.将精神扶持和经济资助进行结合,不断增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怀
  高校在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这一原则,要注意多予以贫困生一些关爱,积极对其自强自立精神进行培养,从而促使其从思想上摘掉贫困的帽子。因此,针对心理帮扶,广大高校应尽快对心理咨询服务进行完善,以便能及时有效地对贫困生进行精神上的帮扶。具体而言之,广大高校应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与宣传予以充分重视,定期组织专人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咨询。此外,高校应当尽快针对贫困生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以便贫困生在需要心理咨询服务的时候,可以及时为其提供帮助。此外,广大高校还应当定期组织贫困生开展社团活动,并基于此,逐渐培养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与抗挫能力,不断向其渗透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逐步帮助其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三、小结
  目前来讲,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因此,政府以及广大高校还应努力探索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策略与途径。本文先对当前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之后又对切实落实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策略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对我国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进步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范征宇.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精准扶贫工作探讨[J].农家参谋,2019(1).
  [2]王焕菲.高校对贫困生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8(6).
  [3]黄鹏举.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公布[J].教书育人,2018(36).
网站目录投稿: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