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极目空断肠:湘云的结局 红楼人物 史湘云是钗、黛之后的又一女主角,周老先生甚至认为她才是真正的第一女角,因此她的命运向来是《红楼梦》研究者争论的焦点之一。《红楼梦》未完,但大多数人物的结局都可从前八十回种种迹象里猜得八九不离十,唯独湘云仿佛是曹雪芹故意设下的难题,连脂砚斋也偏偏在此吝啬起笔墨来,除了一句"若兰在射圃所配之麒麟,正此麒麟也"再无其它。 关于湘云的后半生,大致有几种说法,一是嫁给卫若兰后婚姻短暂,年轻守寡;一是终与贾宝玉结缔;一是"淫奔"宝玉;近来还有卫若兰是同性恋之一说。 如果是卫若兰早逝、湘云守寡,曹雪芹没有必要在已有李纨和宝钗(宝玉出家后她等于守寡)之后再安排同样的故事。十二钗结局各自不同,黛玉泪尽而亡,宝钗为宝玉所弃,元春死于宫廷或政治斗争,迎春被丈夫蹂躏致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妙玉落入风尘,王熙凤家败获罪惨死,李纨守寡、子贵而身亡,巧姐沦为村姑,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湘云的结局不会与上述任何一种相同。"守寡说"是不成立的。 湘云是否嫁给贾宝玉呢?我们只是看到,她从未将"儿女私情"放在心上,宝玉挨打连宝钗也情不自禁"眼圈红了",湘云却未有任何表示;宝玉因紫鹃戏言而发疯病,湘云是唯一一个心无介蒂与宝玉开玩笑的女子,对宝玉他是兄弟姐妹之情而非男女之情。湘云虽然豪放却不象林黛玉那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她的不羁多是表现在爱穿男装、大说大笑、饮酒作乐上;对于婚姻在第三十一回提及时她也未有任何不满或愁闷的表现;她不象宝钗那样热衷,却也劝过宝玉要懂些仕途经济。她的教养和思想注定了她不会象红拂一般勇敢追求爱情。 蔡义江先生认为"白首双星"是指湘云与卫若兰婚后不久就如牛郎织女般离居直至白头。我较为同意此种观点,那么金麒麟又是怎样成就史、卫婚姻,他们的悲剧又是怎样酿成的呢? 卫若兰在秦可卿出殡中出现,可知他与贾家也是世交。他的名字与冯紫英并排,书中对冯紫英与宝玉的交往有多次描写,冯紫英是书中少见的颇具几分豪气而不同于贾宝玉之流的脂粉气的男子,可以推知,卫若兰与冯紫英家世、性情都相近,也必是宝玉的好友。因此可能在类似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增茜香罗"中那样的酒宴场合,贾宝玉将金麒麟赠与卫若兰,他当然不是喜爱卫的容颜,他们之间纯粹是男子的友谊,正如宝玉与冯紫英相厚却并无对蒋玉菡那种爱慕之情一样。大概是卫若兰见到金麒麟赞"大有文彩",宝玉就欣然相赠,这也是一段"侠文"。 在"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回中,其实已明确写出湘云"眼看有婆婆家了",第三十二回袭人还向湘云道喜,毫无疑问曹雪芹是在向读者说明湘云的婚事肯定与麒麟也就是肯定与卫若兰有关。奇怪的是,贾宝玉因邢岫烟定亲而流泪感叹,也为迎春的出嫁伤怀吟诗,但对与他更亲密感情更深的湘云,整个前八十回里却从未为湘云的亲事而有半点叹息悲伤。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第三十一回中湘云说亲没有成功,她的婚事要到八十回后才确定。可能是在某种机缘下,某个能在湘云的婚事中起一定作用的人——象与湘云极熟又有地位的南安太妃——无意发现卫若兰有一个与湘云相似的金麒麟,一时高兴自愿为媒,而史家本不重视湘云婚事正好顺水推舟,极其偶然又极其侥幸地成就了这段美满姻缘。二是宝玉知道她的未来夫婿是他的密友卫若兰,不仅相信湘云终身有靠,更认为他们是柳湘莲、尤三姐这样的痴男怨女天生一对,由衷的为他们高兴。不过,我认为还是第一种可能性更大。 张爱玲曾将这种盲婚哑嫁比作抽奖,史、卫二人显然是中了头彩,所以才有"纤手自拈来,空使莺啼燕妒"。莺、燕在此大概指宝钗、黛玉二人,宝钗丫头名莺儿,黛玉丫头名紫鹃、雪雁,同为鸟类。宝钗要"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好不容易才得到宝玉;黛玉却"叹今生,谁拾谁收",心愿未了,都不如湘云幸运。 但好景不长,湘云、卫若兰正在幸福之时,厄运突然降临,致使二人夫妻永离。这个厄运与四大家族的衰败不可能没有关系,曹雪芹不会为了湘云而去描写另一个毫无关联的故事。我认为在贾宝玉获罪入狱后,卫若兰很可能仗义执言,上书朝廷或是撰文为其辩解,或结党连派欲为宝玉脱罪,因此得罪权贵和政敌,加上史家已无力荫蔽,卫若兰终被发配流放到边远之地。毕竟除了死亡,除了战乱服役,古代中国只有发配流放才可能使感情深笃的夫妻分离。做官的即使贬职也可携眷,象苏轼到了惠州也还带着朝云。当然曹雪芹不会直接写明来龙去脉,为保持整本书的统一,他不会触及朝政。卫若兰就如同明代大儒杨慎一样,充军万里,与湘云两地分居,相思到老。 这种命运,在与湘云有关的诗文中多有暗示。湘云咏白海棠诗中有"玉烛滴干风里泪"之句,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何其相似,正说明她"寒塘渡鹤影"的孤清生活与痛苦思念。湘云又多次提到嫦娥,如"幽情欲向嫦娥诉"、"自是霜娥偏爱冷",我们会联想到李商隐的另一首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如果以嫦娥喻湘云,灵药喻金麒麟,是不是说如果湘云没有金麒麟,也就不会引出这段悲剧了呢?书中又以湘江水逝隐喻湘云婚姻生活的短暂,湘江的典故来源于舜帝南巡造成娥皇、女英的悲剧,影射出卫若兰独自远游、湘云终日悲伤的结果。而他们夫妻感情极好,若非被迫,卫若兰又怎会抛下爱妻远走呢? 在这种来自时代、社会以及九重宫阙的巨大压力面前,人的追求、感情、理想显得多么渺小。即使是湘云这种"英豪阔大宽宏亮"的女子、即使是"厮配得才貌仙郎"的美满婚姻也逃脱不了厄运的摧残,落得"云散高唐,水滞湘江","转眼两鬓又成霜"。悲剧的意义就在于将美好的东西毁灭,而毁灭的方法虽然千差万别,毁灭的来临却都无力抗拒,这是这本巨著的不朽之处。曹雪芹内心的痛楚通过湘云再次淋漓尽致的对我们表露和呐喊。 杨慎的夫人黄娥是著名的才女,杨慎流放到云南时,曾有诗云"天涯极目空断肠,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想必曹雪芹在后数十回中也用湘云的笔墨写出过同样凄美动人的诗句吧,可惜我们永远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