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元宵灯谜


  灯谜,是我国艺苑中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每到重大节日,各地的游园会、文化宫、俱乐部都少不了猜灯谜这个游艺项目。尤其在元宵节期间,是猜灯谜最盛的时候。"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到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
  灯谜是谜语的一种,即将谜语写成纸条贴在彩灯之上供人猜射。元宵之夜人们徜徉于灯海之中,一边赏灯,一边猜谜语,时而思想,时而喜笑颜开,为节日更增添了喜庆气氛。同元宵节的其他娱乐活动相比,猜灯谜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情趣,更能启迪心智,是一种融文学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情趣盎然的节日活动。
  谜语的产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其最开始源于古代的隐语。《尚书·汤誓》中有"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百姓诅咒暴君夏桀,把"桀"比作"日"。由此记载可见谜语在夏朝时已具雏形。
  春秋时期,一些游说之士,为了劝说君王避免冒犯,往往不把本意讲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暗示,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这种隐语叫"庾辞",它便是后来谜语的前身。
  明代,朱元璋改制,把灯节延长到10天,从正月初八到十七,以十六为高潮,此期成为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清代,宫中每年要从腊月二十四起悬挂各种宫灯,仅乾清宫一处就挂灯一百二十盏,其中有万寿灯、八仙灯、天灯、皇子灯等。今天,元宵节挂花灯的意义尽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此习俗仍旧十分盛行,除悬灯挂花外,各地还举办各种灯会、灯展,如闻名遐迩的北京北海公园的元宵灯会、四川自贡灯会、哈尔滨的冰灯节等,都为每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增添了许多情趣,烘托着物阜年丰、喜庆祥和的气氛。
  元宵节期间赏灯习俗流传至今,一直兴盛不衰,在全国各地,人们怀着欢乐喜悦的心情,在元宵佳节举行耍龙灯、舞狮子、猜灯谜等群众性娱乐活动,使整个文娱活动达到了高潮。赏灯玩灯的习俗,各地也不尽相同。乡村多举行赛灯、打地花鼓等娱乐形式大闹元宵,城镇多举行灯会、扭秧歌灯舞、猜灯谜等游艺活动。
  在胶东一带民间还有点面灯的习俗。面灯即用白面捏制成各种动物,上锅蒸后盛油点燃,一般在门前挂猴灯,鸡窝上点鸡灯,水缸上吊鱼灯。有的人家还按照家人的属相捏制十二生肖灯。生肖灯燃得亮且长者,喻示其人要交好运;生肖灯若不慎熄灭,则表示凶多吉少。临沂地区蒸制面灯时,常在灯里面放几颗豆粒,蒸熟后看其膨胀的程度,以预测当年的雨水是否充沛。
  冰灯是我国北方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据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与各种花灯相比,欣赏冰灯别有一番情趣。过去松花江沿岸的渔民在冬季凿冰捕鱼时,常用水桶冻一个"冰坨子",中间凿个洞点燃一盏灯,用这种灯照明可以防风,就是最原始的冰灯了。冰灯流行于北方较寒冷的地区。随着满族入主中原,冰灯开始在中原一带出现。每逢正月十五日,一般家庭都要为孩子们制作可以提拿的各式小冰灯,孩子们提着它游街串巷,互相媲美。许多城市还要举办冰灯游园会。现著名的有哈尔滨的冰灯展、北京龙庆峡冰灯展等。
  元宵夜观灯赏月,我国人民最忌有风、有雨、有雪、有雾。我国人民还总结了不少天气谚语:"云遮中秋月,雪打上元灯"、"元宵有星光,人畜都安康;有风又有雪,人病牛亦折"、"灯笼被雨浇,早稻一束蒿"。
  在东汉时期,猜谜活动相当盛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谜语典故是:大文学家蔡邕在"曹娥碑"后面写了"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众多文人学士不解其意,只有一人猜出是"绝妙好辞"。因为蔡邕的八个字两两一组,分别暗示"色丝"、"少女"、"女子""受辛",而将此八个字合起来,正好是"绝妙好辞"。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每年元宵节放灯时,一些好事之人便把诗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射,文义谜语也就成了"灯谜"。猜灯谜首先是在官宦士大夫阶层兴起,后来渐渐普及到民间。每逢灯节到来,制谜猜谜者异常众多,内容颇广且生动活泼。从南宋到清朝500年间,一直盛行。
  现今,灯谜形式更为广泛,广人群众也积极参与灯谜制作。制作者开动脑筋,大力创新,赋与其生命力。每当各种节日到来时,都有猜谜活动:谜语已成为我国独有的最具民族色彩和风格的一种文艺形式和文艺活动项目了。
  谜语来源于民间U谜,后来经过文人加工就成了谜语。谜语,是以某事物或某词句、成语、俗语或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的描写方法作出谜面,供人猜射。现今多把猜射事物者称为谜语,以文义做谜底者称为灯谜。
  谜语作为民间文学的—·个组成部分,在人们世代的传承、发展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新的技法。除了传统的谜语外,还增加了拼字谜、无字谜,故事谜、哑谜、画谜,实物谜、象棋谜、扑克谜等种类,饶有风趣,脍炙人口。 ‘猜谜语的活动现已不只限于在元宵节时进行,每逢节日、集会娱乐等场合,猜谜语活动都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灯谜选—上边有口没羞头,下边有口没堵头;左边有口没挡头,中间有口没舌头。
  (打一字,井)一对明月,完整无缺;落在山下,四分五裂。
  (打一字,崩)粉黄初绽雨沙沙,待到白时落万家。
  知否姹紫嫣红外,不务虚名尚有它?
  (打一物,棉花)生来青又黄,好似水一样,不能下水去,只能浮水上。
  (打一食物,食油)横折没有,竖钩全无,四个木字颠倒颠,四个八字紧相连,四个人字不相见,一个十字站中间。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想尝珍珠味,解带脱衣裳。自己不闻不见,虽然又哑又聋,两国大打仗,马不会吃草,爱替别人打算,却是有分有寸。兵强马又壮,兵不会吃粮。左点点,右点点,专带弓,不带箭。左邻有衣无食,两家团结互助,右舍有食无衣,马上足食丰衣。十九乘十九,黑白两对手,有眼看不见,无眼难活久。砍去左边是树,砍去中间是树,一字十八口;十八中有口;砍去右边是树,只有不砍不是树。一字口十八;口中有十八。· (打一字,义)(打一字,米)(打一食物,粽子)(打一用品,尺子)(打一用品,象棋)(打一字,弱)(打一字,裕)(打一用品,围棋)(打一字,彬)
  元宵节灯谜
  元宵夜,流光溢彩的灯市上,往往设有灯谜。
  所谓灯谜,就是写在灯饰上的谜语。它是谜语的一种形式,是一项源远流长、妙趣横生的游艺活动。谜语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生动活泼、饶有风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游说之士为了说服君王,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别的话来暗示隐喻,当时称之为"厦辞"或"隐语"。《文心雕龙·谐隐》中,就记载了我国古代三个著名的谜语故事,其中的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便是"伍举刺王以‘大鸟,’的故事,是伍举谏庄公的"隐语"。秦汉以后,谜语就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又说:"自魏代以来,颇诽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三国时,猜谜盛行。有一首流传甚广的诅咒董卓的童谣就是一条生动的谜语。谚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合为"董"字,"十日卜"合为"卓"字;"不得生"即"应当死",这是一则"离合体"的谜语。魏武帝曹操一次和谋士杨修经过曹娥碑,见碑后有大文学家蔡邕所题的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一时领悟不出,杨修解释道:"这是‘绝妙’好辞"。原来,这八个字暗喻着"色丝、少女、女子、受辛(古"辞"字)"所组成的"绝妙好辞"四字。试看:黄绢,色丝也,组合为"绝";幼妇,少女也,组成"妙";外孙,女子,组成"好":齑臼,受辛,组合为"辞"。
  到了南宋,谜语变成为元宵节里的游戏方式。元宵节时,有好事者趁机将谜语贴在灯饰上让人猜射。《嘉定县志》云:"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先数日卖灯谓之灯市……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悬杂物于几,任人商揣,曰灯谜。"不仅民间猜灯谜成习,一些文人也加入了猜灯谜的队伍。传说诗人王安石曾口唱一谜请友人王吉甫猜,其谜曰:"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王吉甫略为思索,不说出谜底,反而打出一谜:"东海有一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吟罢,二人大笑,原来,谜底都是一个"日"字。
  我国民间所产生的灯谜浩如烟海,干变万化。人们有时用老虎的难以射中来形容谜语难猜,因而"灯谜"又称为"灯虎",其中用文句作谜面的叫"文虎",用诗句作谜面的叫"诗虎";猜谜就叫"射虎"或。打虎"。灯谜的谜面多用成语或诗句,谜面上往往还要注明什么格,提示和启发猜射者思考的方式。
  谜格,是对谜底词句进行重新调整组合的一种手法,使"谜面"和"谜底"更加巧妙、更加严谨地结合起来。其加工制作的手段是根据汉字的音、义、形以及词的顺序进行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的将音进行变读,有的将字进行拆开,有的将位置进行调换,等等。通过重新调整组合后的谜底,使谜的原意发生新的变化,从而达到和谜面相扣的目的。一般说来,谜面上的文字谜底上不再重复。谜格的名目也不少,常用的有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凰格、粉底格、加冠格、脱帽格等等。妙意百出,妙趣横生,历来为猜谜爱好者所重视。下面略举几例,以见一斑。
  碎锦格:也称为破金格。谜底由两个字以上的词句组成。谜底的字分开,但不居上下左右。分开后,读起来全句贯通,能扣合谜面即可。如,众口一词(猜一邮电用品)——信筒。"信"字可分成"人","言"两字,"筒"字可分为"千"、"个"、"同"三字,贯成——气贝0是"人言个个同",即扣合谜面"众口一词"了。
  徐妃格:谜底由两个以上的字组成,而且是同一偏旁。去偏旁后扣合谜面。如学术竞争(猜一动物名)——蝌蚪。谜底"蝌蚪"去掉同一偏旁"虫"后成为"科斗"两字。其意是在科学技术上开展竞赛,即扣合谜面。
  脱靴格:又称弃履格。此格隐去谜底的最后一个字,以扣合谜面。如个人独走(猜一交通工具)——自行车。隐去最后一个字"车",剩下"自行"两字,即扣合了谜面的含义。
  卷帘格:谜底必须是三个字以上的词,并要求其顺序全部颠倒,即从后往前念,(一)(二)(三)变成(三)(二)(一),以扣合谜面,如德智体全面发展(猜一学科)——优生学。将其谜底倒过来读,就成了"学生优",即扣合了谜面。
  粉底格:又称素履格或踏雪格。谜底由两个以上的字组成。其最后一个字用谐音字代替以扣合谜面。如笑得甜美(猜我国西北一地名)——哈密。将谜底的末一字"密"改成"蜜",即扣合谜面了。
  时至今日,各地文化宫、俱乐部、报刊、电视台都常常举办迎春猜谜活动。元宵佳节,玩赏一下这古老的游戏,不也其乐无穷吗?
  谜语除了传统的形式外,随着社会的需要又增进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技法,如拚字谜、无字谜、哑谜、画谜、实物谜、扑克谜等等。
网站目录投稿: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