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吐温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幽默大师。在马克·吐温的众多著作中,《哈克贝恩历险记》无疑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部小说。作品将幽默与讽刺相结合,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极具特色的语言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热爱人民,追求自由的画面,表现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马克·吐温;《哈克贝恩历险记》;幽默与讽刺 一、马克·吐温幽默与讽刺风格的产生与衍变 19世纪60年代是美国幽默文学的兴盛和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幽默文学作品都具有令人喜闻乐见的幽默形式,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追捧。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些作品中思想内涵往往缺乏深刻性,大多只是一味的取笑和逗乐,有时不免有哗众取宠之嫌,这就使得幽默文学作品出现了一种思想性和艺术性相背离、幽默性与讽刺性相脱节的尴尬局面。 作为一个卓越的幽默讽刺艺术家,马克·吐温将自己的创作植根于19世纪的美国乡土文学、口头文学和幽默文学的沃土之中,并承担起幽默文学与严肃文学的双重重担。随着生活阅历加深,马克·吐温对美国表面繁荣掩盖下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开始在作品中探讨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个时期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他在继续观察社会的基础上加深对美国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情操的思考和探索时期,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揭露是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特点;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其作品的基调也由早期的幽默乐观转为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笔锋更加犀利,讽刺更加激烈,幽默讽刺中批判的成分增强了。作品生活画面的广阔和人物形象的确立,反映了作者艺术技巧的更加成熟,更具有魅力,更为丰富多彩。这个时期他创作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3)、《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哈克贝恩历险记》(1884)、《傻瓜威尔逊》(1894)和两部历史题材的作品《王子与贫儿》(1881)、《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1889)等,还有一部比较重要的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及其他新作》(1893)。1884 年,作家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哈克贝恩历险记》。 二、《哈克贝恩历险记》与马克·吐温的美国式幽默 (一)马克·吐温如何看待幽默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恩历险记》通过一个儿童的冒险故事对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进行了讽刺性模仿,将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有意识地凸现出来。马克·吐温的幽默是非常有名的,这一点在《哈克贝恩历险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哈克贝利是美国的一种野生植物,马克·吐温为什么要用这种植物的名字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呢?又为何以密西西比河作为整个故事的背景呢?荒诞不经的故事也许会为人们带来快乐,然而,那却是短暂的。如果马克·吐温的幽默只是为了逗人发笑,给人带来一时的快乐,那么在今天的世界文坛上相信也不会有马克·吐温的大名。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说: "40年前,我在公众面前一直是一个职业幽默作家的形象。当初和我一样的幽默作家有几十个,后来他们都消失了,原因就是他们只是为了逗乐而幽默,而这是不可能长久的。如果幽默是不请自来,我就在布道时幽默一下,请相信我,我不是为了幽默而去布道的。" [1]140从马克·吐温的言语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所追求的是一種幽默讽刺的风格。如果非要对马克·吐温的幽默作一个透彻的诠释,那就让我们引用马克·吐温自传中的一段话来说明问题吧: "有人说,一部小说纯粹是一部艺术作品,如此而已。在小说里,你绝不要布道,绝不要说教。也许小说就是这样,但幽默并非如此。幽默绝不可以教训人自居,以布道自居,可是如果要永传下去,必须两者兼而有之。" [2]330-331 (二)幽默讽刺在《哈克贝恩历险记》中的体现 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在《哈克贝恩历险记》这部小说中主要是通过作者的语言和对人物思想变化的描写来体现的。在《哈克贝恩历险记》中最让人发笑的是哈克的调皮捣蛋,最让人同情的是黑人吉姆的不公正遭遇,最让人痛恨的莫过于"国王"和"公爵"对老百姓的欺骗和讹诈。也正是这些使哈克这个穷小子对他们产生了鄙视,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富于同情心的一面。而作品的强大艺术魅力是通过这个正直善良的哈克解救黑人吉姆的曲折经过和哈克复杂的心路历程来表现的。作品描写了当年边疆拓殖者的下一代对民主社会的追求,也描写了黑奴的觉悟过程和被解放的过程,这些方面的描写可以说是震撼人心的,重大主题与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只觉得自己那么卑鄙,简直想伏下来亲他的脚,求他收回刚才的话。足足经过了十五分钟,我才鼓起了勇气,在一个黑奴面前低头认了错,并且从此以后,对此从没后悔。"这是哈克的内心表白。太卑鄙了,恨不得用嘴亲亲他的脚,这是作者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来描述哈克后悔时的心情。随后运用"足足"、"鼓足了勇气"、"向一个黑奴"等这样的字眼来说明一个白人向一个黑人道歉是多么困难的事,从而暴露出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观念是何等的根深蒂固,也由此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尖锐。"我的良心从我的心里煽起的火越来越旺,到后来,我对自己的良心说: ‘别再怪罪我吧——还来得及呢——一见灯光,我就划过去,上岸,去告发他。于是我马上觉得满心舒坦,很高兴,身子轻得像根羽毛似的。我所有的烦恼也都烟消云散了"。在这一段话中,作者引用了"煽起的火越来越旺"、"满心舒坦"、"羽毛似的"、"烟消云散"等一系列的词语,表达哈克的兴奋心情。哈克真的会因为出卖了吉姆而高兴吗? 答案是否定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利用正反颠倒的艺术手法来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来讽刺蓄奴制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我认真考虑了一分钟,并且是几乎屏住了气考虑的,然后我对自己说: ‘那好吧,就让我去下地狱吧。"这段话在马克·吐温的《哈克贝恩历险记》中可以说是非常著名的,人物的思想变化最为明显,颇具戏剧性。救人总归是好事,也就根本谈不上下地狱之说。作者用这种幽默、不切实际的口吻生动地描写了哈克高尚情操的最终胜利。 三、《哈克贝恩历险记》对浪漫主义的讽刺性模仿 (一)浪漫主义的三大特征 《哈克贝恩历险记》被认为是美国所有现代文学作品之根源,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内容方面的道德寓意,小说独特的创作手法也为后来的美国现代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作者利用一个简单的历险传奇故事对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进行了讽刺性模仿。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主要有三大特征:第一,塑造令人向往的形象;第二,安排出人意料的情节;第三,采用夸张的手法。《哈克贝恩历险记》的创作完全体现了这三大特征。 (二)浪漫主义在《哈克贝恩历险记》中的具体体现 总的来说,浪漫主义的形象不是生活中人的直接表现,而是作家愿望中的人的表现,他们不是生活中的真实形象,而是一种虚构的形象。小说中年仅十三四岁的小男孩的脑袋,让人不觉惊叹。这样,具有较强逻辑性头脑的小哈克形象让人不得不感觉到作者主观意识的介入。哈克在历险过程中常以青草为床、蓝天为被,出逃时除了身上的衣服,其他什么都没有拿,似乎历险中不会有天气冷暖的变化,他本人也不会受到冷暖的影响,可见哈克的历险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哈克不是生活中的人的直接表现,而是作家愿望中的人的表现,哈克是作者塑造的自己向往的形象。浪漫主义的典型形象有自然的、自觉的理想性,典型是最完美的形象显现,典型是在理想的指引下创造出来的。作者笔下的哈克可以为寻求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放弃一切世俗安逸,义无反顾地冒险。他历险路上哈克所表现出的应付环境游刃有余以及逐渐改变的种族歧视观都证明了哈克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小英雄。哈克是作家自觉塑造的浪漫主义的典型形象。作者对浪漫主义的讽刺性模仿,展示出即使在个性化的多元化文化社会里,不管一个事物如何神秘,它也即将失去其不确定性和秘密。 四、其他学者对马克·吐温及《哈克贝恩历险记》的评价 我国学者大都在分析作家的幽默特色的同时,指出这种幽默的价值:"马克·吐温不是博人一桀的滑稽小品,尽管幽默通常是引人发笑的。他的幽默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幽默,因而极具价值,发人深思;他的幽默是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上的幽默,所以是真实的、给读者以人生的警觉和启迪的幽默。"推崇此书的人很多,也很有地位。美国诗人艾略特说:"《哈克贝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许多书中一本惟一称得上杰作的书。"这句话言外之意可能有看輕作者其他作品之嫌,然而无论如何,他对作者这部书非常欣赏。他接着说,这部书"像其他伟大的想象的作品一样,能给与读者任何他能从他那里得到的东西。""马克·吐温写了一部远比他自己所能了解的程度更为伟大的书。""谁能比奥德修斯更像希腊人?或者比浮士德更像德国人?比堂吉诃德更像西班牙人?比哈克贝恩更像美国人?"美国诗人奥登说:"《哈克贝恩历险记》是了解美国的一把钥匙。"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在他的《非洲的青山》序中说:"整个现代美国文学都来源于一部马克·吐温的叫作《哈克贝恩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最优秀的一部书,此后还没有那本书能和他匹敌。"《哈克贝恩历险记》的语言代表着真正的美国风格,"豪威尔斯将马克·吐温称为‘美国文学上的林肯。这句话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林肯解放了黑奴,吐温把作家从束缚他们的书面语体中解放出来"。[3] 五、结论 马克·吐温之所以能把幽默运用得那么圆熟自然、成效卓著,关键是在于他对社会生活有着较好的发现和较深刻的认识以及较强的把握。他从自己所接触到的社会的人和事中,发现幽默是人类共有的天性,是美国民族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传统;他的经历又使他认识到幽默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密切联系生活、善于发现生活,幽默的源泉就永远不会枯竭。马克·吐温说: 人类虽然很贫困,受权利、金钱、信仰、祈祷和迫害的欺骗,但没有一样东西当得住"大笑"他根本无需编造幽默,只须将生活的幽默加工出来就足够了。[4] 【参考文献】 [1]孙逊.马克·吐温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2]马克·吐温著 朱攸若 译.马克·吐温自传[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 [3]纪宁编.外国文学名家名著评析[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 年 10 月 [4]论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云得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