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议如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分组教学  任务分解  协作
  如今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信息化、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中等职业教育是当今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已经把远在万里的人连接在一起,现在生产一件产品,通常是先在世界各地生产组成该产品的零部件,然后再运送到一起组装完成,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协作。于是,计算机也由一门学科蜕变成了重要的社会生产生活工具。因此中职学校重视计算机教育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随着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的不断提高,就要求当代中职学生必须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习计算机相关技术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掌握Word、Excel和PPT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求掌握相关专业领域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应契合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在进入中职学校前掌握的计算机程度也有所不同,基础也大相径庭。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既做到全面教育,同时又兼顾培养优秀学生,就成了摆在中职计算机教师面前的难题。一、分组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协作需要通过分组教学提高学生之间协作的能力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我国也在向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前进。社会越发达,社会分工就会越细,社會分工越细化,人与人之间协作的要求就变得更高,学会与人协作是社会对于中职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计算机技术是目前最前沿、需求最大、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这为分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相比传统行业,"互联网+"这种多维度、跨地区式的协作方式正在被各行各业所接受,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向前发展。
  2.学生对知识技能难易程度的需求
  中职学校的学生通常来自四面八方,之前所受的教育程度也大相径庭,特别是信息技术。由于平时接触的程度不同,学生之间普遍会存在知识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完成各项任务,而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文字录入都有困难。这些差异也导致了学生学习需求的巨大分歧,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3.学生团队价值感的需求
  通过分组教学可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分组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教学任务和趣味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中职学校中,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学习,自律性也比较差。如果将他们安排在一个氛围比较好的团体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升。分组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合理使用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中与自己的好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显然比枯燥的教学灌输和个人单独练习积极性要高得多。二、如何进行有效分组
  1.任务分解的可行性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将一个较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并且这些小目标能够实现并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将若干知识点融合到一个教学任务中,这些知识点之间有难易之分和前后的承接关系。与其他在教室讲解的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更注重实践能力。因此,操作的过程也使得教学任务易于分解和分配,教学目标也变得更易拆分和组合,从而奠定了分组教学的基础。
  2.分组方法的有效性
  分组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败。良好的小组结构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而分组过于随意可能导致部分组员无所事事甚至全组成员均无法明确目标。因此,在分组前教师应当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与该班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做到对大部分学生的情况都心中有数。在分组实施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本着自主自愿、兼顾均衡、适当调整的原则,先确定每组人数。经分组教学课堂实践发现,每组5~6人最为合适,既能圆满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又能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能力,使所有人都参与到教学中。成员过少会导致人均任务过重过多,个人目标不明确;成员过多则会造成部分成员任务过少,完成过快而无所事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多数情况下班级里关系比较好的学生会自由组成一组,如此会使协作沟通更为方便,促使教学过程进行得更加顺利。
  3.组长的选择
  首先,组长必须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对组员既要有一定的约束管理能力,又要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其次,组长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这样在学习中既能够掌控任务完成进度,及时向教师反馈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够指导和帮助后进的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组长可先由学生自荐或者其他同学推荐,根据上报的名单教师综合各方面能力考量决定人选;若自荐或推荐人数不足,则由教师指定。其他学生自主选择想要加入的小组,小组人数超过规定可适当调剂。三、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1.备课
  如何将各个知识点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的具体的任务是教师在备课时需要重点考虑的。这些知识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既要包括必须掌握的技能要领,又要体现发散思维的拓展,在一个任务中体现高低组合、难易搭配,组成一张具体的知识网。选好知识点后还需要将其情境化,这就需要教师做好选材和情景创设,才能在课堂之中把学生带入到具体的职业体验中来,学生的职业技能体验也会更加真切。
  2.课前分组
  由于分组工作前期准备较多,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时间,可采用大周期式的分组教学方式,即一个大章节为一个分组周期。在开始时教师先按常规授课方式讲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在《视频剪辑》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讲解视频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编辑的操作,让所有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基础知识比较简单,绝大多数学生均能掌握。随着课程的深入,如讲解了视频叠加、转场等相对深入的知识后,学生会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一个自我评估,给自己设定合适的团队定位。
  3.教学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随着教学的进程完成由课堂主角到知识领路人的角色转换,给学生分配合理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先将一个具体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分配给小组的各个学生,分配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既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又要让能力强的学生发挥出能力来。如在《视频剪辑》这门课中,把一段完整的视频编辑任务分解成片头、片尾、剪辑、字幕、配音、转场等几个小任务。然后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已经完成的作品并分析和讲解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将分解好的任务发放到小组中,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剪辑等,而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字幕等相对容易的任务。整个小组在组长的分配协调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从"教"师转变为 "导"师,课堂中維持正常的教学秩序,防止学生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指导组长组织小组讨论和任务分配,发现错误之处要及时指正。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教师应当先让学生进行团队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时,教师才能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破解难题的成就感,增加自信心。教师偶尔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良好的互动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使课堂活跃而不失严谨,同时让教师能更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暂停操作并统一讲解,做到发现一个解决一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评价也是分组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良好的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增强团队凝聚力。组长在评价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完成对每个组员的打分并公布结果,教师再对每个团队的学习过程做出总体评价。为了防止小组因一团和气而打出相同或相近分数,保证了分数的客观与公平,规定及格(60~69)1人、良好(70~89)3人、优秀(90以上)2人,且分差不得少于3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组长的打分权力可以有效地管理组员,督促慵懒学生完成任务,并且打出的分数能正确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公示成绩后所有学生均对结果无异议。五、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的思考
  通过模拟真实职业环境中的工作小组,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适当"放手",这样在课堂中既发挥优等生在学习中的示范作用,又兼顾了学习程度比较差的学生,实现全面教学,最终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总体提高。同时,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实际问题,如分组时有个别学生因某些原因难以融入团队,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任务量合理性较难控制等。因此,需要教师经常总结反思,时刻关注教学时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到课堂"教"与"导"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刘剑光.浅谈分组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J].科教创新导刊,2007(12).
  [2]冯敬益.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6).
  [3]韩飞.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探究[J].职业,2013(26).
网站目录投稿: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