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人间烟火把我熏成凶巴巴中年妇女你有


  经过简短文字交流,抽空静下来又看了看朋友发来自述,不仅深深感到:亲子互动关系中,没有谁对谁错,要的是解决困惑!
  这个妈妈最初有产后抑郁症倾向,看孩子不顺眼,缺少家人帮助,有极大心理痛苦,完全不是一般人的兴奋快乐。就如自己说的,
  "我是个什么妈妈呀,他刚出生不久我就很嫌弃他,他要哭要闹什么都需要我照顾,我洗衣做饭累死,还夜夜失眠夜夜哭,哭累了又一天,孩子醒了又要开始漫长的一天,孤立无援的我啊,把所有怨气撒到孩子身上。多少次抱着他,问他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上…"
  就此提醒我们,看到亲子关系不好时,别先着急指责一方,即便表面看似更为强大的母亲这方,也会有着孤立无援的心理痛苦。
  说出来的痛不叫痛,最怕心底那种痛,说不出,即便说出来也没人信,又摆不掉,仿佛一只黑狗如影随形。
  再看已经长大到9岁的这个小男孩呢,暑假要做的事情包括:游泳,上英语课,上作文课,改数学试题,还要玩最喜欢的奥特曼卡,可见这是一个忙碌的假期啊。让妈妈生气的事情也不少:早上不愿意吃饭,上课要催促,不愿意和妈妈一起吃饭,对妈妈说话不耐烦。
  当妈妈问儿子,他希望中的妈妈啥样子呢,回答了三点暖暖的,
  "希望妈妈温柔一点,多陪陪小妹妹,不要说那么多话。"
  句句又都说到了妈妈心坎上,这又是一个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啊!
  关系处理总要涉及双方,甚至更多参与方,只要关系不顺或者出现差错,我们习惯归因解释,总不自觉归结为某一方的责任,这其实真是机械思维误区,总以为必须有人对事情负责才行。
  就如同青春期对上更年期,如同男女生的认知偏差,如同言语不通的两个人交流,如同牙齿舌头的偶尔碰撞,不是非要讨论谁来负责任。
  关系处理中,讨论某个人的责任大多出于猜测,不是客观的真实,更无益于事情解决,因此看到问题所在,想明白自己想要的,才是最要紧的。
  |痛苦感受是真实的,来自动机期待的失落
  当我们在关系中感到痛苦时候,追根溯源,一定是动机上出了问题,期待出现落空,本例中妈妈的苦恼自己说的很明白了,希望儿子"对妈妈好声好气说话,乖巧孝顺又懂事"。
  心理学研究认为,行为后面都是有动机的,内部动机包括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归属动机。这个亲子关系中,妈妈的动机可以看出是希望孩子亲近自己,体贴人,最好还能听话。
  问题是,孩子也有自己的心理动机啊,也想从妈妈这里获得预期,包括认可自己独立思维、尊重个人权利、有家有爱有亲密。
  这位妈妈也坦言,
  "或许就是因为一个孩子的教育不可能重来,所以父母们唯恐输了每一步。我们虽然察觉有些拔苗助长,然而周围大环境如此,我们也只好被裹挟着一起前行,有时清醒,很快迷糊。"
  基于关系的动机分析,帮助我们澄清希望达到的目标,即获得良好亲子关系,为此如何有效去做,就是我们下一步要认真思考且身体力行的。
  这启示我们,当我们与困惑于亲子关系的家长交流时,会感受到作为家长的自责或愤怒,还有必不可少的痛苦情绪,可是我们不能就此感受止步,还要看到情绪后面失落的动机。
  看到动机,目的是采取合适应对策略,即或者支持或者揭露,这要根据当事人的自我功能程度而定。
  |提供支持性策略,缓解痛苦看到希望
  从上面信息看得出,这位妈妈与儿子之间关系不顺利,可是彼此都不容易,也都在积极努力向上,这是难能可贵的。只要意识到问题存在,觉察自我与关系,就会慢慢好转,这是毋庸置疑的,最终时间会带给我们最好的结果。
  但是,我们不能等待漫长时间让痛苦渐渐消除,我们希望当下慢慢解除痛苦,哪怕缓解也好,这才有了心理咨询或者朋友述说的需要。
  因为是简短交流,我采用了支持性策略,给了这位焦虑痛苦的妈妈三点回复,
  "儿子出生后的你,抑郁寡欢,类似产后抑郁症,不是自己脾气问题,这个必须释怀。"
  "现在孩子表现,符合青春逆反特点,独立自主要比事事请示好的多,这意味着成人后孩子会不错。"
  "至于自己如何处理,做好自己能做的,比如现在做饭、接送、提醒,面对现实不苛责最好,不过高要求理想。接受我们包括孩子在内,都是普通人最要紧。"
  不是心理咨询,只能适当支持安慰,给些简单建议,也实属无奈之举。
  这位母亲也回复,"我突然意识到,这么多年我一直在用奇怪的方式跟别人相处,貌似是让别人内疚来获得我的胜利。"
  这个意识的内容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有意识,意识就是觉醒状态下的觉察,自我觉察就是改善自己与彼此关系的开始。
  如果是正式心理咨询,这就是继续深入讨论的契机,观察我们习惯化的关系处理模式,启发引导出更合适的有效行为,一定能有效改善当下困境。
  |改善亲子关系三点建议,贵在坚持行动
  按照处理问题的一般逻辑思路,提出问题之后就要给予解决方式,而个案咨询与泛泛而谈的区别在于,解决问题有效性差异还是非常大的。但是针对一般情况,还是要给出改善亲子关系的一般性思路,就此给出三点建议:
  一是接受我们都是普通人。
  搞好包括亲子关系在内的所有关系,前提理念必须是彼此尊重,但是好说不好做,因为本质首先接受我们和孩子都是普普通通人,可是心底又都不愿意承认这点,这就是心理冲突源头。
  可以借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许又新教授说的话,"一个精神科医生只有真正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确有不太健康或者很不健康乃至病态的方面或成分,才会真正尊重坐在自己面前的这个病人",这里完全可以把精神科医生与病人换成我们每个普通人。如此方可人格平等,彼此真正尊重。
  二是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父母心中充满阳光,孩子的未来才不会黑暗,作为父母首先是把自己心理健康水平搞上去,学会顺境下享受、逆境下承受、绝境下接受。一个不能接受自己的父母必然无法接受孩子,也就谈不上搞好良好关系。
  比如上面这位妈妈,在应对困难时候,采取的方式很多,"有时生气也会自己开车出去溜达一圈""有时也出去美容下、找人拉呱""昨天就忍不住了开说",这些方式应对目的就是及时止损,稳住且改善自我心理水平。
  三是加强与孩子共情并积极反馈。
  人是感情动物,关系则是情感反映,要相信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只不过表达方式不符合我们期待,就如同我们亲子之爱也会让孩子感受不到,这告诉我们关心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关心。
  关心孩子要具体化且有可操作,这是心理咨询师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泛泛而谈没有用,因此我们建议家长静下心来,做做呼吸放松训练,同时坚持写阳光观察日记,每天记下孩子的"闪光点""差异点""动情点",连续三个月,看看亲子关系变化,一定非常不同。当我们自己变了,亲子关系不改变不可能,当我们积极向上了,孩子不阳光幸福都不可能。
  |结束语
  亲子关系有着血缘纽带,天然有着亲密关爱倾向,但并不必然亲密,付出才有收获。为此必须心态平和,调低期望,做好自己,尊重孩子,界限分明,坚持行动,用自己的改变带动亲子关系改变,最终一定会劳而有获。
网站目录投稿:盼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