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延平区地处福建省中北部、闽江干流源头,是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情具有"五区合一"的特点,特别是作为全省第二大库区,区内有4个大中型水库,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水库面积120平方公里,涉及11个镇、3个街道,移民54675人。由于移民多,人均耕地少的区情特点,加上近年来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的情况,导致全区富余农村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据统计,2008年末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7.8万人,可供转移农村劳动力近7.2万人。基于以上情况,近年来,延平区政府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破解"三农"问题、扩大就业的重要抓手,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区已成功转移农村劳动力近6.5万人,其中有2.7万人在区外务工或创业。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12元,增长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题何以得到突破?转移就业的渠道有哪些?纵观几年来的发展过程,可归纳为:培训、引导、扶持。 ——以培训促就业 结合实际开展了多种内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主要有大蓬车式的培训,即把培训直接办到村、办到企业,实行上门培训;订单式的培训,即把劳动力培训交给市场,由市场根据政府的要求组织培训,培训费由政府埋单;部门培训,主要是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企业紧急或临时需求组织培训。 ——以引导促就业 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服务。其一,组织引导。发挥乡镇、街道及社区中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就业工作站以及在村一级设立的用工信息员,通过定期发布用工需求信息,有组织地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其二,招聘引导。根据农村实际,广泛举办墟日招聘会、"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用工现场招聘会和洽谈会,把"政策、岗位、技能、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其三,协会引导。在劳动力转移的行业中成立协会组织,由协会引导或直接招聘农村劳动力,拓宽就业领域。 ——以扶持促就业 通过政策、资金、服务上的扶持,目前延平区已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十大行业性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就业渠道。一是旅店业转移就业渠道。洋后镇村民主要采取独资或合资开办的形式,立足南平并逐步到福州、泉州、厦门、上海等地投资兴办旅店。目前该镇在外地从事旅店业的人数已有1000多人。二是搬运业转移就业渠道。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到南平中心城区拉板车,搞搬运业及人力车客运服务。巨口乡村民成立了南平市兴恒人力车客运服务有限公司,使搬运"游击队"成为"正规军"。同时服务范围也从南平中心城市逐渐向沿海发达城市延伸。目前,巨口搬运业从业人员已达1210人,足迹遍及福州、厦门等各大城市。三是保温业转移就业渠道。主要外出从事保温业,目前夏道镇60%以上的年轻人做过保温业或打过保温工,每年至少有3000多人常年在外从事保温业。同时,许多做"保温"的能人回乡创业,进一步拓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目前,该镇共有企业近400家,安置劳动力2000多人,使农民在自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四是文化旅游业转移就业渠道。主要是外出多元化经营文化旅游业,当地俗称"做龙"。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樟湖镇文化旅游业已成为该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大特色产业,全镇从事此业的人数不下3000人。五是流通业转移就业渠道。主要是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区位、人才优势,大力发展木材、橘柑、笋干、家禽等流通业。目前,峡阳人从事流通业的有3000多人,其中柑桔流通销售网点150多家,笋干50多家,木材200多家,年创产值5亿多元。王台镇长年或季节性参与流通的人约1100人。六是运输业转移就业渠道。主要外出开出租车增加收入。目前西芹镇在深圳拥有出租车400多部,从业劳力800多人,另在泉州、厦门、福州等地从事运输业有近850人。七是养猪业转移就业渠道。目前炉下镇已有96个片区,大小1676座猪舍,56家饲料加工厂,占地面积达78万平方米。高峰期母猪存栏达3.5万头,生猪存栏20万头,年出栏数46万头。全镇共转移农村劳动力6173人,人均养殖业收入达3160元。八是采矿业转移就业渠道。发挥本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依托采矿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截止目前,南山镇共转移农村劳动力达2000多人,年工资性收入达5000多万元以上。九是中草药业转移就业渠道。茫荡镇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和草药资源优势,鼓励引导群众发挥种植和采集中草药。镇政府采取每亩补助20元的办法,引导300多户农民发展红豆杉种植3000亩。十是食用菌业转移就业渠道。水南街道利用辖区许多农民有多年种植食用菌的专业技术和经验,引导村民外出从事发展食用菌生产。如八仙村近几年仅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民就有30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的80%左右。 为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实效,促进农村经济不断繁荣发展,以下几项工作还需持续推进。 扶持龙头企业 与农业产业化相同,农村劳动力行业性转移同样离不开龙头带动。龙头的选择,初期是能人帮带,即农村优秀人才创业带动,造就一批"老板"型人才,"走出一个,带走一群,做成一业",巨口搬运业、洋后旅店业的发展都说明,初期的能人示范带动十分重要;下一步是协会引领,构建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行业有序滚动扩张。因此,选好行业、确定龙头后,要加强对龙头的宣传、扶持,从各个方面促进龙头成长,特别是要在行业性转移之初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做好龙头引导农民从业导向的文章。 强化政府服务 将政府引导服务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对于迅速促进行业性转移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一要重点掌握劳动力情况、能人情况和产业情况,进一步健全区乡村三级劳动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做到底子清到户、网络落到村。二要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劳动力转移的重点行业、重点龙头,逐个研究落实帮扶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引导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要加强行业转移的针对性培训是缓解劳力结构性失业的有效途径,要多渠道增加投入,统筹使用农业、劳动、教育、科技、妇联、扶贫等有关经费,整合职业技能教育、继续教育及农夜校、农函大等力量,将行业转移的自发培训纳入区乡劳动就业的盘子统筹安排,变师徒传帮带、劳动者自学为定向定单式培训,提高培训效率,加快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和岗位适应性。规范引导重点要推动行业转移建立健全协会、公会等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结合农村信用建设,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增加行业资金投入的政策,完善相关金融服务,促进行业做大做强。 推进产业提升 农村劳动力行业性转移能否持续、能否做大,决定因素在行业外延、内涵能否不断扩张提升。延平区几个乡镇农村劳动力行业性转移开展得比较好,都可以明显看到行业转轨提升的内容。因此,在推进行业转移中,要密切关注行业发展,适时转变行业扶持的重点,积极创造条件推动行业转轨提升。一要推动行业的扩散延伸。将行业从业人员从一村一乡扩散到全区,将行业辐射范围扩张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将行业经营内容延伸到关联行业,打造品牌,做大规模。二要推动行业提高发展层次。挖掘行业发展内函,加快推进行业从低到高、从粗到精方向发展,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力,使行业上升为产业,发展成集群。三要推进能人回乡创业。加强与在外能人的沟通联系,利用乡情、亲情,以合适的项目、优惠的政策和热情的服务,动员能人回乡创业,做足"回归"经济的文章,带动更多劳动力实现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