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南53岁,近半年来左小腿常常转筋,总是在夜晚睡梦正酣时,剧烈疼痛便猛然来袭。腿肚聚起一个包,腿不能伸直,患侧脚拇趾也向足心抽挛,疼痛难忍。 张南的这种情况,在传统中医学属"痹症"范畴,俗称小腿抽筋、脚转筋。现代医学称作腓肠肌痉挛。至于为什么这些抽筋多发生在夜晚,这是由于肝不仅藏血,还主筋。所以当夜晚处于睡眠状态时,人体活动需要的血量减少,血液便流回肝脏待命,这导致营养肌肉筋腱之血同时减少,故晚间腿抽筋多见。 在多数情况下,肌肉抽搐属偶尔现象,很多人都有经历,不算个事。但是如果经常抽筋,影响到日常生活,以及干扰睡眠,就需要药物治疗展身手。 在治疗之前,需要找到抽筋的原因。中医认为:寒滞经脉、寒湿阻络、肝郁血虚、气血两虚、阴血亏虚等,均可引起腿抽筋。 寒滞经脉会引起小腿或脚趾抽搐,剧痛,肌肉僵硬,痛处发冷。 寒湿阻络会导致肢冷沉重,经常发生小腿及脚趾抽搐,疼痛。 肝郁血虚会引起小腿及脚趾肌肉僵直、抽痛、麻木。 阴血亏虚会导致小腿抽痛,反复发作。 气血两虚会引起小腿或脚趾抽搐疼痛,屈伸不利。 上面几种引起抽筋的原因,前两种寒滞经脉和寒湿阻络,看似和养血不相关,其实大有关系,这是因为血足是去寒湿的资本,又因肝主筋,所以治疗腿抽筋,第一要务须养肝养血。 什么药最适合担当此任呢?当然是白芍!其性味苦酸甘,微寒,既能养血敛阴,滋润筋脉,又可柔肝缓急止痛。最是适合用于此。于是,白芍就此待命。 国老甘草,调和众药功效大!经方少有不用的,其性味甘平,气薄味浓,升而浮,通入手足十二经。如果是灸过的甘草,则性味甘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以至坚筋骨,长肌肉,除疼痛等。白芍一看,和我的目标地一致啊!赶快招手,于是,灸甘草愉快地加入了甘草的队伍。 汉代名医张仲景见此二位,立即合上点名本,宣告:我要的就是小而精的队伍,人员到齐,点名结束。 小而精就是仅两位?张仲景没有出错? 名医就是名医,怎么可能点错呢? 芍药甘草配伍作为药对使用,在张仲景所作《伤寒论》中,可见于24个方中。在同样是他所作《金匮要略》中,见于约23个方中。用量不同,针对的症状会有区别。所以,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量,以芍药甘草之不同配伍,可做最好见证。 若是治疗筋脉拘急或疼痛等证,其用量比例通常是相等的。 这个用量,张仲景大人在"伤寒论"中有记载。 白芍药12克 炙甘草12克,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一日两次服。 主治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痉挛抽动。 其它肋间神经痛、胃痉挛、坐骨神经痛、甚至脚根痛,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急性乳腺炎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也可用此治疗。 比如日本古医吉益东洞脚跟痛医案: 20岁男子,某日足跟忽然剧痛,如锥刺刀刮,手摸都不行。众医来诊,未能开出处方。某外科医师认为已化脓,故用穿刺治疗,但未抽出脓,因而无效。 于是,请来东洞先生诊治。开芍药甘草汤饮之,一服即愈。 由此,小而美的芍药甘草汤成一个受欢迎方,不少病症的治疗均在此基础上加味。张仲景大人自己就在此方基础上,加麻黄和黄芪,并加川乌,是为乌头汤。同样对腿抽筋有效,只是又新增了适应症。芍药和甘草的用量依然相等。 组成: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各9克(炙)、川乌6克。 方中麻黄、黄芪二药。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利水退肿;黄芪甘温益气固表,利水退肿。从具体作用来说, 麻黄外开腠理,发汗祛邪,助上焦水气宣化,可使肌肤水湿从毛窍外散,内则宣畅气机,通调水道,渗泄水湿。 黄芪肺脾同调,利水退肿之功很强大。同时,黄芪、白芍,炙甘草还可牵制麻黄之过于辛散。既去湿又止痛,还去寒邪。 川乌性味辛苦热,归心肝肾脾经。虽有大毒,却是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好药。医家常用其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病症。方中用白蜜煎,《退思集类方歌注》是这样解释的:乌头用蜜煎,蜜煎则乌头之性出,而乌头之气不散,正取其气味惧全,而雄入之势更壮。这样合可以使寒湿之邪,从关节徐徐而解。并不仅仅是以蜜能解乌头之毒。 芍药阴柔和缓,与辛热性猛之川乌配,互相成就又牵制,有扬长避短之妙。通痹止痛效佳。 多味药共同起效,能够去寒湿之邪,令肢体疼痛或麻木得以缓解。主治脚部疼痛,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等。辩证上,畏寒喜热,舌苔薄白,脉沉弦者适用。 由此,乌头汤不仅适用于治疗腿部痉挛,还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小儿风湿性舞蹈病、坐骨神经炎、椎管狭窄、腰腿痛等。 解释一下风湿性舞蹈病,为面、手和足如快速舞蹈般不自主运动,伴肌张力降低,肌力减弱及精神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椎管狭窄,这是各种原因引起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等,导致疼痛、麻木、肢体无力、跛行、大小便障碍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乌头汤服法:服140毫升,不知(起效),全部服。后面这三个字,也是猛了。 由此,芍药配甘草,你说好不好呢?敢说不好,罚喝一碗芍药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