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期末,评选优秀学生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这不是一件需要很高的智慧含量才能完成的事情,只要拿着学生的德育量化评分表从高到低排序,基本就能确定人选。但是,很多形如德育量化评分的班级规则在执行上却变成了一纸空文,甚至无疾而终。其实,每名教师都明白,规则是开展班级管理的常见载体与有力抓手,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行动指南。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笔者认为在制订和执行规则的过程中,需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规则的内容应该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并切实可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拟订出规则的大致内容,再供学生集体讨论并最终确定。拟订时切忌好大喜功,生搬硬套一些看似"高大上"但又没有操作意义的条款,这样无非只能应付学校的材料检查,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没有任何教育和引导意义。面对不可行的规则,学生也许会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信誓旦旦,到真正落实规则要求时却左支右绌,这样一来,教育工作就完全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其次,激发学生参与规则制定的热情与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这样既能体现规则形成的"群众"基础,增强规则的说服力,避免在学生出现不满时将规则诟病为教师的"独断专行";又能扩大班级民主管理的范围,也就是说,规则的制订不是教师个人的"英雄主义",也不可能为某位同学的个人激进行为买单。 再次,培养过程中应该有充分的耐心。在落实规则时,学生难免会有无心之失或行为的反复,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理解和宽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学生。在一些特殊案例中,学生也不是完全没有规则意识,只是一时意识模糊,这在培养规则意识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也从侧面说明规则的执行要有一定的缓冲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适应时间。另外,缓冲期也会暴露出规则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调整难以操作或无实际意义的条款,避免规则僵化。 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对规则的敬畏之心。执行规则要一视同仁,不能因学生成绩优异或有其他优势而赋予特权,违反规则必须按照规则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设置"讨价还价"的弹性空间。只有学生明规则,知敬畏,才能真正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也就能逐渐理解规则的存在不是对任何人的约束或羁绊,而是对每个人的保护。 经过这样的规则意识培养,班级制定的各项德育量化措施就能一以贯之,期末就不会出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感叹了。 文明其表,规则其里。任何一个集体文明的生长和成熟都离不开规则的支撑。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不仅是班级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文明素养的现代公民的必由之路,更应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