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是谁让教育只剩下了做题


  近日与几个朋友议论起了中小学教育问题,话题聚焦在"教育为什么简单得只剩下做题"上。教育只剩下"做题",到底谁之责?提出这个疑问后,我感觉到教育的责任与沉重。
  大家都知道,目前评价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指标就是教学成绩,成绩不好就不是好老师。分管市、县长向局长要成绩,局长向校长要成绩,校长向教师要成绩,教师自然要向学生要成绩。而做题,加班加点反复训练,这是老师们一致认可的可迅速提高学生成绩的主要方法,见效快、风险小。
  在一个学校的生态环境里,教师们为了"自己的成绩",在课堂上拼命地讲题,不管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实际,不管课堂的效率与趣味。为了抢夺学生的课下时间,狠狠地布置大量作业。在国庆节七天假里,听说有些学生需要做的试卷竟达30页。我们的教育就这样被"追求成绩"的环境笼罩着!
  有些校长也想努力为此做点事情,但却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压力。在人人追求分数的环境里,你喊师生减负增效,你喊教师专业发展,你喊学校文化建设,你喊课程开发研究,人家可能就会说:歇歇吧!说不定明年就会把你调走,下一届局长还不知是谁,自身都难保,还是看得近一点,抓点成绩,面对现实吧!
  作为一线教师,也有类似的顾虑。今年我教这个年级,明年不一定还安排我教。还有,不同校长的管理思路不同,还是关注当下成绩最划算,谁也不得罪为妙。否则,考核怎么办?怎么晋级?工资怎么提高?
  就是局长,也有这样的心理。我得抓好成绩,要政绩,考大学不出名牌怎么向领导和社会交代?你校长不出成绩,就要向你问责,不换思想就换人。而政府部门领导呢?也是关注每年的成绩,关注考了几个名牌,多少本科,对于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生如何成长就势必思考得少了。
  家长的心理,更是如此。好像孩子一天到晚都学习就是好孩子,关于身体、个性、创新、品质等,不予以重视,只要成绩好,就一好遮百丑。即使孩子有空闲时间,还得不惜重金和精力为孩子找各种培训班,学生在学校享受的是"平等式"教育,在家却是一套"因材施教"的成长体系,教育被人为地颠倒了。
  现行的教育模式一心想让孩子们成"才",却不在乎他们是否成"人"。这不是爱,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整个社会的黑色幽默。
  现在,大家开始渐渐明白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师生的生命成长,大家都信奉有效课堂的变革,能让孩子走"当前成绩好、未来发展优"的"轻负高效"之路。教育不仅仅是应付考试,它还包括学生的生命成长与终身发展。但是这些教育信仰转化为自觉行动却异常艰难。
  因而,评价显得异常重要。对政府的评价要考察责任是否到位,投入是否合理;对学校则应自我评定,加强学校管理,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发展。对社会而言,评价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等。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做好引领,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方案;家长应该顺应孩子天性,摒弃包办思想,还孩子自我选择权利,视 "成人"教育为重点。
  也就是说,政府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把"全面建设合格学校"作为政府教育工作该达到的基本目标;学校要全面贯彻课程方案,落实好国家课程方案落;教师也应全面培育合格的学生,责无旁贷地承担责任,自觉追求教育理想,倾心自己的学习与研究,关注学生的人格与成长。而社会则应该把时间、健康和能力还给孩子,让孩子在打好基础的过程中,培养出创新、实践、独立生活等能力。
网站目录投稿:静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