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气压。 凌晨两点,深圳南山区软件产业基地,一栋大楼六层的灯独自亮着。陈振杰和其团队一行六人围坐在会议室,压抑暴躁的情绪在脸上浮现。连续一个月,每天奋战到半夜,已将大家的耐心消磨殆尽。 "这个技术是不是现在还太早?"整个团队在打击下产生了质疑。彼时是2015年,刚刚成立三个月的极视角有了第一批订单,然而却在算法交付效果上始终不太理想。这也是公司第一次将Demo产品在实际生产中投入应用。 从公司回到住处后,这些难题依然萦绕在陈振杰脑海里。他会站在阳台上继续思考,往往凌晨四点才能入睡。第二天上午十点,陈振杰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忙碌的工作中,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创业对于陈振杰而言,已然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即使极视角被收购,我也会再创立一家公司。"只有创业,他才会觉得自己活得真实。 这种遇到问题不断解决的状态,让这位90后CEO"乐"在其中。之前在咨询行业高强度的工作使他习惯了紧绷的节奏。"周末比平时更忙碌,不是在出差,就是在与客户沟通,半夜一两点接到客户的电话稀松平常。" 创业对于陈振杰而言,已然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即使极视角被收购,我也会再创立一家公司。"只有创业,他才会觉得自己活得真实。做AI领域的"App Store" 聪明、逻辑性强、有着商科精英的思维模式,是大部分人对陈振杰的第一印象。 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毕业后,陈振杰先后任职于腾讯战略、贝恩咨询、毕马威咨询。他发现,咨询行业只是负责输出方向,在如何将战略打法落地上还是有很大空缺。 2015年,踩着汹涌而来的双创浪潮,陈振杰毅然辞去工作,拉来了做图像研究的两个同学一起创立了极视角。 彼时,相较于成熟的互联网企业,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公司尚处在早期阶段,这让陈振杰从中窥见了更多可能性。"没有人知道这个领域会怎样演变和发展,我们会有更多时间去沉淀和积累。" 初期几个人投进去的百万元很快见底了。与其他创业公司无异,一个初出校门的初创团队要拿到融资并非易事。敲了上百家投资机构的门,极视角终于迎来了天使轮数百万元的融资。 极视角创始人兼 CEO 陈振杰怎样更好地管理团队,的确是年轻 CEO的必修课摄影┃杨俊坡 拿到这笔来之不易的投资,一向内心坚定的陈振杰在这时犹豫了。从一个职场人进入创业浪潮中接受风雨的洗礼,他扪心自问,是否能在未来hold住一两百人甚至更大规模的企业,创立的公司竞争力又有几何。 "在企业工作的状态很安稳,但太平静了,创业的波澜和挑战,正是自己一直追求的生活。"受到家庭经商的影响,陈振杰从小就有了创業的梦想,按部就班的企业生活显然不是他想要的。 令他感动的是,天使投资人中美创投胡浪涛的鼓励也为陈振杰不安的内心带来了力量。他依稀记得,那天在董事会上,胡浪涛说:"我看好你们,会一直跟投到极视角IPO结束。" 资本入场,陈振杰身上的担子越发沉重了。 2015年,AI视觉领域虽说处于蓝海时期,但相应的入场玩家数量正在蓬勃生长。如何在群雄中"杀"出一条属于极视角的路,陈振杰陷入了思考。 高手过招。AI企业的创始团队要么是该领域的资深专家,要么是有微软、谷歌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回国工程师。在一众入行玩家中突出重围,需要另辟蹊径。 深思熟虑后,陈振杰带领团队确立了一条"接地气"的路线——从AI算法平台切入,不做单一的视觉算法研发,而是建立图像识别算法生态,为B端用户提供人工智能(视觉领域)算法,为视觉开发者提供开发平台及工具。 这种模式近似App Store的"算法商城",面对多行业、多场景的模式,开发者开发不同场景下的算法,客户像下载应用一样购买算法,然后部署应用。 "我们更类似于‘京东自营的模式。"陈振杰称,平台上的开发者是极视角的算法供应商。极视角一是解决了销售端的客户问题,二是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了可提高开发效率的算法引擎。骨子里的"粤商"基因 "创业公司是让自己先活下来。" 陈振杰坦言,北派很多创业者习惯"高举高打",哪怕阶段性现金流负得严重,也能沉得住气。而出身于粤商家庭的他从小耳濡目染,对于现金流的管控、投入产出比十分看重。 比如,团队在选择项目时更加注重商业变现价值,而不是单单因为项目看上去"很酷",便贸然投入。2018年5月,极视角遇到了一个"有意思"的项目,即为一个组织研发扑克牌的识别功能,核心目的是"出老千",扰乱澳门赌场的秩序。这种项目在陈振杰看来,虽说可以赚钱,但并没有太多实际价值。 对于初创公司极视角而言,在项目落地的选择上没有品牌优势,再刨除一些灰色地带的项目,可选择性更是寥寥无几。 如此境况下,陈振杰只能走起"抠"的路线。 这个行业是用许多百万元年薪的科学家来替代拿着几千元工资的工人,成本压力一直是行业难题。解题的关键是需要在中间设计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将成本降下来,以此来达到单品的盈亏平衡点。 其中之一便体现在公司员工人数的严格控制上。融资到B轮的极视角现有员工数仅为130人,每年的新增员工数也控制在40人以内,以此来节省用人成本。 此外,很长一段时间,公司内部并没有专门设立市场部,在品牌宣传费用上投入甚微。在团队看来,用盲目砸钱的方式打响品牌知名度投入产出比并不高。公司当时所接的项目大多依靠投资方或已成交客户的二次转介绍而来。 AI行业的盈利问题始终被诟病,陈振杰认同一个观点:这个行业是用许多百万元年薪的科学家来替代拿着几千元工资的工人,成本压力一直是行业难题。解题的关键是需要在中间设计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将成本降下来,以此来达到单品的盈亏平衡点。 与其他AI公司先重金投入前沿技术,再考虑商业变现不同,极视角走了另外一条截然相反的路——先用公司开发出的可应用成熟技术服务市场,赚回现金,再将资金投入高端技术的研发中去。 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弊端是相对"跑得慢",优势也显而易见,在自我造血能力上,陈振杰并不担心。公司从去年8月起已实现了盈利,年营收达到了1亿元的规模。 "大家会觉得粤商小富即安,提前关注现金流。但如果没有对资金和盈利的苛刻要求,或许我们会比现在跑得更快,或许就死掉了。"转折点——与华润的合作 2017年12月,极视角迎来了第一个大客户——华润集团。这次合作,成为公司的重要转折点,华润也在日后成为极视角的股东。 产业投资往往产业先行,在拿到华润投资之前,公司已经与华润集团的各个板块有了一年半的产业落地合作,将AI视觉技术应用到电力、水泥、燃气等项目中,并看到了实际的效果。 "前期打好了铺垫,后期的业务开展自然比较顺利。"在陈振杰看来,华润之所以没有选择大公司,而与极视角合作,是缘于极视角的平台打法。 华润集团有五大业务板块,二十余个利润板块中心,每个板块需要人工智能和图像识别技术解决的问题也大相径庭。单一的人脸识别只能解决其5%~10%的需求。因此,极视角综合性平台的定位显然更加适用。 成立时间2015 年 6 月成立。融资信息2015 年 4 月获得 200 万元天使轮投资,投资方为中美创投;2016 年 5 月 获 得 1000 万 元Pre-A 轮投资,投资方为宝德科技、河石资本、德同资本、中美创投、昂若资本、初心资本;2018 年 1 月获得数千万元 A+轮投资,投资方为华润资本、浙兴资本、朴素资本、中洲集团;2019 年 8 月获得 B 轮投资,投资方为高通创投、华润创新基金、创兴前沿、莱玛,投资金额未披露。 就华润电力而言,它并不仅是需要人脸识别的算法,而是需要能够针对电力厂区等复杂环境多场景的识别算法。例如,检查工人有没有戴安全帽,有没有在工地打电话、吸烟,现场是否发生火灾等。极视角可以让开发者实现在平台的引擎基础上,依据客户的特定需求,完成相应的任务。 "极视角是典型中长尾市场打法。" 从2015年至今,公司的算法平台已聚集了近10万名图像识别开发者,他们基于平台提供的算法引擎来完成B端客户的各种AI图像算法需求,积累了500~600种算法,适用于智慧城市、安防、交通、零售、工业等50多个行业。 从AI的萌芽到如今的一片红海,行业经历了几个变化的阶段。 在2015年之前,技术的突破是那个时期AI企业的重点。经历了两年的发展,在技术的承载之上,大家开始找寻能够落地的应用场景,并试图将技术赋能于产业,产出实际的價值。2019年以来,算法商场这样的模式逐渐被大厂关注,单一的人脸识别技术显然不能满足各行业层出不穷的需求。 对于新入场的玩家,是否还存在着行业红利? "我还是建议年轻的创业者去关注新方向,这个行业已是血海。"陈振杰坦言,AI市场眼下虽然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是已走到纯商业厮杀的阶段。倘若缺少经验、品牌沉淀的助力,新入场的玩家面临的将是商汤、旷世等现有巨头的份额挤压,压力不容小觑。 对于极视角所在的现有细分赛道,陈振杰颇有信心。"百度、华为这样的玩家优势是体量大,但就开发者数量的积累,和我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陈振杰的计划是围绕现有业务,将营收规模扩大,在2023年之前完成IPO,在A股上市。在未来,团队还希望将平台在高校中推广,使其成为学生学习图像识别算法开发的常备工具。同时,极视角也欲将板块延伸至金融的供应链服务支持领域。"理性"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在合伙人眼中,陈振杰最大的优点是理性和坚持。 创业至今,投资方以及大股东客户在公司的战略打法上会向他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作为年轻的创业者,意志不坚定就很容易被带跑。陈振杰会听取外界的意见,但很少受到影响。这也是极视角业务方向始终如一的原因之一。 面对员工,他不太容易情绪化,也从不外露自己的焦虑。员工几乎没有见过他发脾气。"温柔",是陈振杰留给员工的印象。 不过,"过于温柔"也使他在团队领导上遇到了麻烦。作为团队的首领,威慑力是需要树立的。 一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很久的员工,工作时难免会有自己的想法。如何在不伤害员工感情的情况下,将管理红线的准则传达给员工,一度令陈振杰头疼不已。 一次,公司的一名员工犯了错误,他本以为CEO会严厉批评,结果来到陈振杰的办公室后,陈只是和他谈了心。有一段时间,陈振杰甚至会专门向前辈学习怎样能够变得严厉起来。 性格难易,踩过坑之后,陈振杰发挥了自己"理性"的优势,在面对员工的错误时,会用讲道理的方法让下属起到警醒的作用。有些"黑脸"的部分,他只好交给团队的合伙人来扮演。 在硬币的反面,不够感性成了他最大的缺点。 在公司成立的早期,陈振杰很少口头赞美员工,这使得有些员工会在工作接触上不适应,选择了离开。因此怎样更好地管理团队,的确是年轻CEO的必修课。 陈振杰发现,比起外部的开疆拓土,内部管理的规范化亦困难重重。如何将现有的基础夯实,建立完善的晋升制度和解决员工感受到的初创公司混乱感,同样重要。从去年开始,他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内部制度、流程的优化上。 "随着公司的壮大,对管理者而言,我们面临的问题不能只有菩萨心肠,也需要降龙手段。"陈振杰有感而发。 深圳是极视角的大本营,公司还在北京、香港、澳门、珠海设立了分公司。平时,合伙人只能通过远程沟通,见面交流的机会并不多。 他还记得,去年的年会上,几个风雨同舟的合伙人难得一聚。看着和自己一样的90后伙伴在经过几年的创业磨炼后愈发成熟,陈振杰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被触动了。 推杯换盏间,这群年轻人诉说着创业的不易,回望着共同坚守走过的路。音乐响起,几个人合唱的一曲《沙漠骆驼》十分应景。 "彷徨着未来,又彷徨着孤独,漫长人生旅途,花开花落无数,沸腾的时光,怎能被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