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精神,是中华文明的软实力,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教育的根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引了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在内,历来具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肩负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加强幼师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幼儿教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自笔者所在学院2005年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以来,不断进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基于笔者所在学院"校企共同、產教互融、学岗直通、文化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成立了"政·校·园"三方共管的济宁市学前教育理事会,三方协同提出了"品优技高有才艺"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确立了"双环境育人、三阶段交叉、优秀传统文化全程融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基于幼儿园教师典型工作过程,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文化素质养成贯穿始终的课程体系。为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人、成长、成才,光彩就业、精彩生活、出彩人生的"三展三成三彩"全面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剖析
  大量行业调研数据显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严重缺失,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缺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学校未形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等。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弱化,西方文化泛滥,网络文化冲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技能轻素养、素养培养碎片化、没有形成体系。因此,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养、职业素养,提升学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势在必行。
  通过对专业调研结果的深入分析,发现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幼教机构参与人才培养形式化,学院未充分发挥培养主体作用,三方缺少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未能形成有效的培养体制机制。而且前期培养的幼儿教师出现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严重脱节情况,毕业生难以学以致用。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政·校·园"三方协同共育人才的机制,成立了济宁市学前教育理事会,在三方协同的体制机制下,提出"双环境育人、三阶段交叉、优秀传统文化全程融入"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贯彻落实笔者所在院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光彩就业。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开发
  1.建立"三方协同"的体制机制
  成立了由济宁市教育局、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济宁市直机关幼儿园、济宁亮宝贝幼教集团、哈佛摇篮幼教集团、济宁亿佳儿童潜能发展集团、济宁育才幼教集团和起跑线国际生育教育机构、红黄蓝亲子园等幼教机构组成的济宁市学前教育理事会。以此为平台,共同制定合作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建课程,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等。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2.创新"双环境育人、三阶段交叉、优秀传统文化全程融入"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调研结果,在学前教育理事会的指导下,创新实施了"双环境育人、三阶段交叉、优秀传统文化全程融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双环境"指发挥学校和幼教机构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实现"双环境育人"。"三阶段交叉"即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工学结合、交叉递进,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一个阶段,贯穿第一到第五学期,为校内实训阶段; 第二个阶段,在第三、四、五学期各安排两周见习,分为保育见习阶段和综合见习阶段;第三个阶段,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阶段。
  "优秀传统文化全程融入"是依托笔者所在学院"仁和敬信"儒风雅韵育人平台,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融入传统文化经典,吸纳行业文化精华,实施"课程+活动+实践"的人文素质拓展工程。
  3.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文化素质养成贯穿始终"的课程体系
  基于学前教育典型工作过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设计→构建课程体系"的程序,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相适应的"双基础平台+双方向模块"课程体系。
  同时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借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助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仁者爱人、敬业乐群、爱国爱家的君子风范和责任担当意识。以"环境+课堂+活动+实践"为平台,实施"双基础平台+双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过"五化"全程渗透,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思想、职业、人文"四维素质"。"五化"即"校园文化优化、企业文化融化、传统文化内化、专业渗透细化、社会实践亮化"。
  (1)校园文化优化。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充分体现学前专业特色,系统规划建设了内涵丰富、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使校园环境、文化设施达到育人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开展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职业文化氛围,对专业所在教学楼和实训楼、学生公寓等进行了专业文化墙的布置,突出了诚实、敬业的职业道德,增强职业氛围对学生的感染,营造了浓郁的仁和敬信文化育人氛围。
  (2)企业文化融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共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方式。依托济宁市学前教育理事会,贯彻"请进来、走出去"的合作理念。立足"请进来",邀请文化名人、国学大师、幼教专家、知名园长、名毕业生进校园,开展企业文化大讲堂,举办100多场专家讲座、专题报告会,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通。坚持"走出去","校·园"共建"哈佛摇篮""亮宝贝""育才"等10多个冠名班,20余个社团与40多家幼教机构对接。实现了"校·园"共育、双向嵌入、共同提高。
  (3)传统文化内化。充分发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地域优势,在学院"道德礼仪建设工程"基础上,依托社团协会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和传统文化体验平台,形成了文化育人无处不在的润泽效应,充分发挥了学生社团、协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独特作用。
  参与学院组织的"参访三孔,寻根游学,拜师立志""儒风雅韵—品味《论语》诵读会""爱中华咏诵会""五月的鲜花"等活动,感受儒家思想,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参加学院的礼行天下礼仪队、天籁之音合唱团、心灵之约社、水墨丹青书画社、网罗时代"新六艺"社团和龙腾狮舞社、非遗传习社、茶韵品味社、乾坤太极社、论语研习社、经典诵读社"特六艺"社团,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专业文化与学生社团建设的融合。
  在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15个协会社团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化育人,使学生在思想、人文、科学、身体、心理以及职业素质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例如:剪纸协会开展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活动,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耐心、细心等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蒲公英社团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关注留守儿童、特殊儿童、家庭困难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提供服务平台,通过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心,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达到了"品优、技高、有才艺"的目标。
  (4)专业渗透细化。建立了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开展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在"双平台、双模块"相关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实现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机渗透融合。在公共平台课程中开设儒家文化经典课程,重点把儒家思想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挖掘儒家经典文化价值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对提高人生品位和人文素养。在专业平台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教育精髓。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传承应用传统优秀文化,把优秀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应用于保教工作中。在专业拓展模块中开设传统民间艺术课程,引导学生感受中华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5)社会实践亮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感知就业创业,体验实践生活,积累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依托学院素质教育基地,践行孔子"仁"学思想,积极参与学院开展的"首善之区爱心使者"、省运残运、五城同创、孔子文化节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儒学六进""修身励志 圆梦中华"修学游、"调研山东"和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仁爱、助人、感恩、奉献精神,激发向上的力量,培育向善的心智,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4.实施教师团队人文素养提升工程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始终坚持采用"外引内培,重在内培"的基本建设思路,坚持师德为本、教育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兼职教师提高工程"及"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注重教师道德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力求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更好地践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通过开展师德宣传月活动、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选及道德规范的学习等方式,树立教书育人榜样,发挥师德模范作用。提高教师道德素养。通过实践锻炼、短期培训和职业证书考取三种手段,提高教师职业素养。通过参加传统文化教育相关会议和培训,开展经典文化诵读、书法比赛、教师传统文化艺术创作比赛等活动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三、育人成效显著,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近6年的实践,创建了"政·校·园"三方协同共育人才机制,构建了"双环境育人、三阶段交叉、优秀传统文化全程融入"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文化育人、素质拓展工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人文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增强了就业创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1.应用效果
  (1)学生光彩就业全面凸显。笔者所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思想、人文、科学、身体、心理以及职业道德方面表现出的高素质,不仅体现出笔者所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高质量,同时也带来了毕业生的光彩就业和招生数量的不断攀升,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一次就业率超过99%,专业对口率超过93%。2012年在校生为1280名,2015年在校生为2777名,三年翻一番多,在全省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近30所本专科院校中招生数量增长率名列前茅。"网易"网站以《235名毕业生被幼儿园"哄抢"》、齐鲁晚报以《五位男幼师成了"香饽饽"》《毕业生更青睐新建幼儿园》为题,报道了笔者所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就业形势,介绍了笔者所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办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光彩就业的成功经验。
  (2)用人单位满意度高。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显示,幼教机构对笔者所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笔者所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显示,梁燕、李倩、韩凯等32位毕业生成为幼儿园园长或园长助理,褚楚、赵静、王鑫等54位毕业生成为幼儿园教研主任等中层领导,800多位毕业生成为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张慧静、孟灿灿等多名学生自主创业开办幼儿园或培训学校。这些高素质毕业生实现了光彩就业,为济宁、鲁南及山东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3)专业竞争力增强。传统文化素养渗透专业教学中,促使专业竞争力提高,为专业发展插上了素养和技能两只翅膀。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以来,学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共获得60多个奖项。在2014年承办并参加了"山东省第二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包括舞蹈、器乐、声乐、说课、绘画、书法、手工等七个项目,获得了特等奖三项、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十项。在2016—2017年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学前教育项目技能大赛中,笔者所在系的学生取得了团体二等奖一项,团体三等奖一项,学前教育专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4)教学团队茁壮成长。坚持内培外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引进高学历人才,聘任幼教行业专家任专业带头人,一线骨干教师任兼职教师。建成了一支教学、实践、科研、服务能力四强的教学团队。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教学团队在负责人的带领下,不断探索不断成长,取得了大量教育教学成果,2016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
  2.推广效果
  (1)文化育人理念得到广泛传播。作为学院文化育人重点示范专业,承担学院各项活动,受到校内外高度评价。学院荣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入选中央电视台职业院校百强巡礼,文化育人、素质拓展成为全国示范。
  (2)精品课程开放共享。名校建设以来,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活力显著增强。建成了《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音乐活动与指导》《手工制作与环境创设》4门省级精品课程和院级示范课。开发了《手工制作与环境创设》《声乐》《学前心理学》三门省级教学资源共享课。建设了数字化校园学习平台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库。正式出版了《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声乐》等3部教材,完成了《早期教育理论与实践》《幼儿园音乐活动与指导》《婴幼儿保育基础教程》等5部校本教材。
  精品课程和示范课程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资源利用率高,教学效果好,学生能力提升明显,对其他院校课程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安身立命之本(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石建宇.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教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王東辉,李娟,赵濛."三阶段交叉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4).
网站目录投稿:青易